阿城的名言
共收录112条的句子
点击下载 句子控App ,查看更多好句
TA的其他作品
《常识与通识》
《常识与通识》所收的十二篇文章,是阿城在一九九七年至一九九八年发表于双月刊文学杂志《收获》上的作品,谈话的主题是「常识」。 例如谈到「思乡」,他认为思乡就是思饮食,思饮食的过程,思饮食的气氛;为什么会思这些?因为蛋白在作怪。谈到「艺术」,阿城的说法是:艺术乃是起源于催眠,首先是自我催眠,由此而产生的作品再催眠阅读者。再说说「鬼故事」吧,阿城说,鬼故事差不多就是在表达我们在文化中不得释放的潜意识。 阿城希望藉由这些文字,将人们唤回一个真实无欺的世界,让读者不断增进常识;每一次老错误的修改,每一次新知识的容纳,都意味著常识的再次进展,是一个民智由蒙昧走向开化的过程。《遍地风流》
小说是文学的虚构,但故事是生活的真实。百年时光,历史一瞬,千百位现代汉语写作的个体到优美的文字、动人的故事、深刻的思想在史书之外构筑了文学的百年。今人仰赖这些文字怡情悦性,更能通过它们了解历史,认识社会,兼以体味生活。出于敬畏历史之心,本乎赏鉴文学之意,我们不以为废文,不因人兴文,纯以文学的标准,撷取20世纪短篇小说百篇精品,以颗颗璀璨的小珠,串成百年文学纪念的项链。《树王 棋王 孩子王》
阿城的三个中篇:棋王,树王,孩子王,取材截然不同,可是,他所要表达的主题是相同的:人,是最重要的。禀性善良的人,关爱人群,沈默工作,永远是社会的瑰宝。偏激的主义违反人性,也违反自然,产生了愚昧盲动的行为,也就成了无可弥补的灾害。 阿城不只是一个说故事的小说家,实在是藉著小说来传布观念的思想者。他的小说有些情节虽然近乎超现实的描述,却紧紧地抓住现实严肃地透露出自己的人生哲学。 《棋王》一文的起始,便是一群知青被下放,在月台搭火车远行,每个人的心,沈沈地压著!此时月台播放著毛语录的教条和语录歌,顿时,一个最大的反讽在书中的情节表露无遗!这播放著的声音,毋论是教条或“旋律”,正是迫使这群知青被放逐蛮荒的咒语啊!《树王》则是叙述著一位贵州山民萧疙瘩,他懂山,懂森林,知道森林是山的发肤,但共产当局要砍山林,说:「这种野树,是障碍,要砍掉,这是革命,根本不是养什么小孩!」当森林的树王被砍倒了,人间的树王萧疙瘩也倒了,一病不起,衰竭而死!这是人与自然偕亡的一场悲剧! 《孩子王》一文中,文革时期,尽责的老师因不与教条合作而被调走,一走出办公室,「阳光暴烈起来。望一望初三班的教舍,门内黑黑的」,对于制式教育体系的反抗,成为《孩子王》探讨的主题之一,此外,阿城提到「教材倒真是统一,我都分不清语文课和政治课的区别。」是明示也是暗示,反讽之意不在话下。《阿城精选集》
阿城的作品总共包括三个中篇小说:《棋王》(1984),《树王》(1985),《孩子王》(1985);六个短篇小说:《迷路》,《傻子》,《周转》,《卧铺》,《会餐》,《树桩》(1985)。最后还有以《遍地风流》(1986)为题的,由很短的文章组成的系列。阿城从没有写过长篇小说。另外,他每两月一次在每一期《九十年代》杂志上发表一篇很短的文章,他已发表了三十三篇这种类型的文章。按照发表时间先后,可以发现,阿城在他的短文中,舍弃了浪漫传奇式的形式,使之成为新形式,他确认为随和或笔记小说。 阿城给当人中国文学带来的巨大独创性,是他保持古典文学的表现财富的能力。阅读、领会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的经典巨著,运用小说和杂文那样的文学形式是他的选择。最后,他决定实验发展最适合他的文学形式:杂文或笔记小说。这种志愿之举说明他在创作他最初的、应付的作品之后,对写作本身进行思考。概括起来,“三王”应付了一种必须,接下来的小说表明,集中在《遍地风流》题下的作品是向诗性散文的转变,在美国写的文本是作者理论思考的成就。《棋王》
《棋王》是作家阿城1984年发表的处女作,本书在二十世纪华文小说一百强排名第20名。原载《上海文学》1984年第七期,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阿城的《棋王》一直被看作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这个以“知青”生活为题材的中篇小说更着重表现的是对传统文化中理想精神的寻找。小说以远赴云南边境“上山下乡”的一群“知青”为主人公,勾画了他们在非常环境里的人生经历。主人公王一生是其中的一员。他天性柔弱,面对粗糙喧嚣的社会环境,其惟一的“定力”只能来自自身内部精神的平衡。这是一个典型的“隐于市”的“大隐”之人:既不远离世俗生活,又不沉溺于俗世环境。在作品中,政治事件和社会矛盾被淡化了,“知青生活”和“文革背景”或许并不是小说中人物生存和活动的全部环境和依据,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才真正影响到了王一生们的为人处世乃至精神世界:老庄哲学中的淡泊宁静、无为而为、身处俗世、不耻世俗的“超脱境界”,或许正是王一生们梦寐以求的人生理想,也是小说所要建立的文化立场。 阿城在传统文化中发现的是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精神支柱。在阿城看来,文化是人类历史上远比阶级立场、政治意识更具“历史连续性”的制约和促进因素。下载句子控App
随时随地发现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