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控

美好句子一键收藏,永不丢失!

当前位置:

句子控

作者

萨特的名言
共收录192条的句子
简介: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1980)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评论家,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和社会活动家。1925年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哲学,获博士学位;1933一1935年赴德国留学;1934―1939年任中学教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参军作战被德军俘获。曾来北京参加过世界和平理事会;苏共二十大和匈牙利事件后退党。他反对美国侵越战争,曾任罗素发起组织的民间审判战争罪行委员会的副主席,1964年拒绝接受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的诺贝尔文学奖。他曾积极支持1968年5月的法国学生造反运动;1980年4月逝世,约六万人自动参加他的葬礼。 萨特出生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幼年丧父,从小寄居外祖父家。父亲是个海军军官,在萨特15个月大的时候在印度死于热病。萨特12岁时母亲改嫁,继父是一名海军工程师,迷信数理科学,主张萨特将来也学工程师,这使萨特十分反感,也加强了他从事人文学科的决心。他很小就开始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学时代接触柏格森、叔本华、尼采等人的著作。1924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29年,获大中学校哲学教师资格,随后在中学任教。1933年,赴德国柏林法兰西学院进修哲学,接受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回国后继续在中学任教,陆续发表他的第一批哲学著作:《论想像》、《自我的超越性》、《情绪理论初探》、《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意向性》等。1943年秋,其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出版,奠定了萨特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体系。 萨特虽然曾经是一个早熟的才华横溢的学生,然而直到33岁时,他才发表第一部文学作品。在勒哈弗尔小城做中学教员期间,随着岁月的流逝,萨特产生了失意感,于是开始撰写对孤独的思考,连续写成了以下几篇文章:《对偶发性的论述》、《论心灵的孤独》、《忧郁症》以及《安东纳・洛根丁的奇特冒险》,最后一篇后来改编为小说《恶心》(1938)。 萨特是法国战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哲学著作有《想象》、《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和《方法论若干问题》。这些著作已成为二十世纪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发展变化的重要思想资料。 萨特把深刻的哲理带进了小说和戏剧创作,他的中篇《恶心》、短篇集《墙》、长篇《自由之路》,早已被承认为法国当代文学名著。他的戏剧创作成就高于小说,一生创作9个剧本,其中《苍蝇》、《间隔》等,在法国当代戏剧中占有重要地位。《恭顺的妓女》是一部政治剧,揭露美国种族主义者对黑人的迫害,并对反种族歧视的普通人民的觉醒寄予深切的期待。此剧体现了他主张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思想。
查看更多

点击下载 句子控App ,查看更多好句

图标

TA的其他作品

《禁闭》

《禁闭》

《禁闭》是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最重要的戏剧代表作品之一,剧本通过三个被打入地狱的鬼魂之间的冲突和纠葛,深刻揭示了人与人之间既相互依存又互相倾轧的矛盾关系,高度概括了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本质,以荒诞的形式指明自由对我们的重要性,即以行动改变行动的重要性。“他人即地狱”这句著名的台词就是出自本剧。
《存在与虚无》

《存在与虚无》

《存在与虚无》,法国的让・保罗・萨特(Jean-Paul Charles Aymard Sartre, 1905-1980) 著。其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对存在的探索(导言);虚无的起源;自为的存在;我和他人;拥有、作为和存在。它是一部关于存在主义代表作,在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书的前三部分是要解决现象学本体论的基本观点问题:萨特确定了存在的范畴,确定了自为的存在的结构与特性及其存在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后面两部分主要探讨自为的存在与其他的自为的存在、与自在即与处境的具体关系,从而论证了人的自由,并且最终以现象学的“存在精神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自由的伦理意义,这也是“现象学本体论”的落脚点。 本书出版于1943年,此书的出版宣告了作为哲学家的萨特的诞生,他开始运用自己独立的思想观点和哲学词语述说他对世界的理解。全书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虚无问题;第二部分论述自为的存在;第三部分论述为他人;第四部分论述拥有、作为和存在。 这部著作的确具有独特价值,它是自黑格尔以来新的精神现象学。萨特终于找到了解决自己根本难题的哲学,那不是任何一种现成的哲学思想,而是他自己经过十年探索得出来的。 他的哲学主要思想来源,从传统来讲,一个是胡塞尔的现象学,一个是笛卡尔的理性哲学。而更多的是他自己对生活的体验,特别是关于自由和偶然性的思想,也关涉到他同女人的关系、爱情、性欲、肉体……他把这一切都揉和在一起,以一种哲学体系的形式表现出来。
《死无葬身之地》

《死无葬身之地》

萨特名剧《死无葬身之地》描写了二战期间,几名游击队员在民族解放运动战斗中不幸被捕,行刑的前一夜,面对来自各方面原因引发的恐惧该何去何从,每个人彷徨、无助、绝望等心态,人性最深处无论美丑都被作者表现的淋漓尽致。 以“存在主义”著称的萨特,塑造了一个个受辱于贝当政府法西斯魔窟中的英雄。其神、其貌、其情境极具张力。尽管他们的经历各不相同,在酷刑面前也表现了不尽相同的行为方式及心理历程,但他们最终都用自己坚实的脚步跨越了一堵面对死亡而产生恐惧的“墙”。使观众在“折磨”中领悟到了些许人生的真谛。他们议论着、思索着、兴奋着,一种激情油然而生,进入一种欲辩忘言的境地。
《恶心》

《恶心》

萨特的著作:在书中设定主人公得了一种病症,并指出这种病症是每个人都可能得的,因此罗根丁有时处在不适状态中而犯“恶心”,我们也可能犯“恶心”。罗根丁在搏斗,他企图摆脱他的真实存在,与过去的一个或某些艺术品、甚至一段爵士音乐(someofthesedays这段时光的一瞬)来认同,去达到某种自由。这就是萨特在此书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存在与自由”。
《文字生涯》

《文字生涯》

暂无描述

下载句子控App

随时随地发现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