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塞萨尔・巴列霍(1892~1938),秘鲁现代诗人,生于安第斯山区,父母皆有印第安人血统。一生贫困,且思想激进。他是秘鲁最重要的诗人,也是拉美现代诗最伟大的先驱之一。他的诗既狂野原始,又温柔美丽;既真挚可触摸,又具有浓烈的超现实主义色彩。诺贝尔奖得主聂鲁达曾说过,“我爱巴列霍,我们是兄弟”。而在多年之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巴列霍是比聂鲁达更伟大的西班牙语诗人。
父亲是西班牙人后裔,母亲是印第安人。中学未毕业就自谋生路,当过乡村教师和厂矿职员。1913年入省会特鲁西略城自由大学哲学文学系攻读文学,两年后改学法律。曾参加文学团体北方社,早期诗作受到该团体悲观主义影响。1918年定居利马当新闻记者,开始文学创作。同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黑色的使者》,有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痕迹,也有表现印第安土著民族疾苦的诗句。1920年因思想激进被捕入狱,数月后获释。狱中写成短篇小说集《音阶》和诗集《特里尔塞》中的许多诗篇。 1923年前往法国,后流亡欧洲。1927 年加入西班牙共产党 。1928、1929 年两度访问苏联。在此期间, 他在报刊发表大量文章, 并创作中篇小说《 钨矿》。1930年去西班牙,在西班牙内战中投入反法西斯斗争。诗集《西班牙,我饮不下这杯苦酒》就是这时期的作品。1938年,一个下雨天,巴列霍在巴黎悄然辞世,应了他自己18年前写下的预言:“我将死在巴黎,在一个雨天”。那时候,即使是在像巴黎的文学圈子这样的先锋团体里,巴列霍的诗歌也难有立足之地――事实上,大多数医生认为巴列霍是饿死的,而在他活着的时候,饥饿更是他的生活常态。关于这一点,诗人在远赴巴黎之前好像有预感:“在那里,我将吃石头”,果然,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巴列霍留下了大量描写饥饿的诗篇,此外还有几幅画――那是毕加索在诗人去世之后速写下来的遗容――几十年后,我们从这些线条之中读出的,依然只有饥饿与痛苦。不过讽刺的是,这个结局对于巴列霍很可能已经算是幸运,如果他当时没有选择流亡巴黎,那么,在利马,通缉令正等着他呢。对于敏感的巴列霍来说,被逮捕可能比下地狱还要难受,1922年,正是100天的牢狱之灾让他下决心离开祖国。从那以后,安第斯山脉上那两条通往家乡的苍白小径,就只能出现在他的梦中了。死后发表的另一部诗集《人类的诗篇》包括他在1923年以后创作的其它所有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