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的名言
共收录43条的句子
点击下载 句子控App ,查看更多好句
TA的其他作品
《一切都还来得及》
忘记了应当记住的,却记住了可以忘记的。拒绝了本应接受的,却接受了本应拒绝的。想做的事总没动手做,不想做的事总在勉强做。这个世界不是单为我一个人而存在的,没有道理要求这个世界处处为我显现出周到与温馨。为自己高兴,为他人祈祷。《润》
刘心武近两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散文随笔、文学文艺评论及演讲、采访的合集。无论是讲述故事,还是刻画人物,或追忆故友,或感慨生活,或评述文艺,他的文字,都是那么温润平和、从容自然,仿若一股清泉,给烦躁降温。这位曾以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力在短篇和随笔中为我们塑造和表现了众多“接地气”的鲜活形象。人性的善恶、生活的悲喜,都融入其中。寥寥几笔,韵味悠长。《人生有信》
一箱二三十年前的书信失而复得,引发了作者跨度近三十年的回忆。作者追忆与冰心、孙犁、夏志清、余英时等故友的交往逸事,在感怀中创作本书,记录下世情动荡的年代里,文化精英们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他们跌宕起伏的命运。 作者的一段人生也在这些事件中清晰展现:因“舌苔事件”受到牵连时得到过文坛巨匠冰心的安慰,在写作陷入低谷时得到过诗人邵燕祥的鼓励,在被媒体舆论抨击的时候得到过海外著名汉学家夏志清的支持……前辈们的关爱让作者终生难忘。尽管他历经追捧、打击、标榜、质疑,却始终不为苦难折服,并沉淀出坚韧柔软的悯世情怀。鸿雁传书的时代已逝,这样的文字记忆弥足珍贵。 一箱旧年书信,摊开中国往事。我意识到,既要相忘于江湖,也要相忆于江湖。忘记有时是必要的减法,而记忆更多的时候是“从一知万”。我面对的是我三十多岁至五十多岁的那段人生。这些书信牵动出我丝丝缕缕五味杂陈的心绪。那时候的一些文化人,并没有深谈过,但是同气相求。当时代浪涛的相激相荡将我们抛到同一种困境中时,能够相濡以沫,互相激励,互相声援。三十年前那些雨丝风片,如今回想起来,有若许亮光,若许暖意,也有若许混沌,若许惆怅。《钟鼓楼》
《钟鼓楼》是刘心武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原载1984年《当代》第五期和第六期。并由此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这篇小叙述了1982年某一天发生在北京钟鼓楼一带的故事。向读者们自觉展示了当代生活中极其丰富多彩的社会场景,通过不同人不同心态和不同的言行,反映的了80年代初北京市民的社会生活面貌,文中纷繁的人物与情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人说它是一部《清明上河图》式的作品。 在钟鼓楼附近一个古旧四合院里,住着几户人家,今天薛大娘家办喜事,她一大早就起来收拾东西,喜事临门,可薛大娘的老伴薛大爷却与平时一样照例去什刹海后海边遛弯打拳去了。大儿媳孟昭英说好今天起早过来帮着收拾收拾,但却迟迟未到。薛大娘心急,就随口招呼同院的小伙子荀磊帮她把大红的双喜字贴到院子的两扇门上。 说起荀磊,可真是这个院里的好孩子。虽说是工人子弟,但家教严,懂事早。尤其让人羡慕的是,上一辈没有讲洋话的,偏偏荀磊的外语就特别棒,中学毕业后出人意料地被外事口的什么部门招了去,还送往国外培训了几年。这不,小伙子今年刚回来,在一个重要部门当翻译呢。他现在正和同单位一个北外毕业的女孩子冯婉姝相爱,但荀磊的父亲荀师傅并不喜欢冯婉姝,嫌她身上的洋味太浓。 荀师傅是军人出身,在部队时有个战友名叫郭墩子,是河北同乡。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他俩结下生死之交,全国解放后相继结婚,1960年两人的妻子同时怀孕,说定如生出的孩子品种不同,将来他们就结亲家。郭墩子后来下放回了农村,贫病而死。今天说好,郭墩子的女儿郭杏儿要来北京看荀师傅一家。 其实,同院的姑娘张秀藻对荀磊一直单相思,听说荀磊已有朋友,没少偷偷地落泪。她现在清华就读,她的父亲是在某局任局长的张奇林,是院里百姓心目中的高干。他今天要出访西德,上午就得去机场,但得到通知说航班延误,飞机改在下午起飞。于是利用这点时间他让女儿张秀藻帮他整理一下书橱。下载句子控App
随时随地发现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