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伊沃・安德里奇(Ivo Andric,1892―1975),南斯拉夫作家。
1892年10月9日,伊沃・安德里奇生于特拉夫尼克附近的多拉茨(时属奥匈帝国,现属波黑),年轻时曾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后在南斯拉夫驻外使馆任职。二战后担任南斯拉夫文联主席。1975年3月13日,伊沃・安德里奇逝世于贝尔格莱德。
伊沃・安德里奇的代表作为“波斯尼亚三部曲”――《特拉夫尼克纪事》、《德里纳河大桥》和《小姐》,曾获1961年诺贝尔文学奖。
1892年10月9日,伊沃・安德里奇生于特拉夫尼克附近的多拉茨(当时属奥匈帝国统治,现属波黑)。两岁丧父,跟母亲一齐到了姑母家,在维舍格勒读小学。
13岁时,伊沃・安德里奇小学毕业,来到波斯尼亚的首府萨拉热窝上中学。安德里奇在萨拉热窝读完中学,并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
1914年6月28日,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国王储斐迪南大公,从而触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伊沃・安德里奇是“青年波斯尼亚”一个文艺团体的负责人,又是普林西普的朋友,因而受到牵连,被奥地利当局逮捕入狱,后来又被流放到泽尼查附近的奥乌恰莱沃。到1917年才获得释放。
1918年,安德里奇担任了《南方文学》等刊物的编辑,发表了许多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诗歌、散文和文学评论,出版了散文诗集《黑海之滨》及《动乱》。
1920年,他考进萨格勒布大学,后转往波兰的克拉科夫大学,最后于1923年毕业于奥地利的格拉茨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1921年至1941年,伊沃・安德里奇曾在南斯拉夫王国驻外使馆任职,先后在罗马、布加勒斯特、的里雅斯特、格拉茨、日内瓦、柏林等地担任过领事或大使。在任职期间他从未停止过文学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伊沃・安德里奇拒绝同法西斯合作,不和帝国政府及外国占领者发生任何关系,独自隐居贝尔格莱德,专心致志进行文学创作。从1942年至1944年,完成了最为著名的三部长篇小说:《特拉夫尼克纪事》(1942)、《德里纳河上的桥》(1943)和《小姐》(1944),均于战后1945年出版。
1945年二战结束后,安德里奇曾任南斯拉夫科学艺术院通讯院士、联邦国民议会议员,并曾担任南斯拉夫文学家联合会主席多年。
1956年,安德里奇曾来中国访问,参加鲁迅逝世20周年纪念大会。
1961年,安德里奇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5年3月13日,安德里奇逝世于贝尔格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