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控

美好句子一键收藏,永不丢失!

当前位置:

句子控

作者

简介: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女,1948年生于乌克兰,白俄罗斯作家。 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白俄罗斯作家,1948年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曾做过记者。她的作品以独特的风格,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她曾多次获奖,包括瑞典笔会奖(1996)、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8)、法国“世界见证人”奖(1999)、美国国家书评人奖(2005)、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等。2013年,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入围最终决选名单。目前她的作品已在19国出版,并创作有21部纪录片脚本和3部戏剧(曾在法国、德国、保加利亚演出)。 2015年10月8日,因她对这个时代苦难与勇气的写作,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已在19国出版,在中国出版的著作有《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锌皮娃娃兵》、《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我还是想你,妈妈》等。 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曾多次获奖,包括1998年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9年法国国家电台“世界见证人”奖、2006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奖、2013年德国出版商与书商协会和平奖等,去年,她还获颁法国艺术和文学骑士勋章。 德国出版商与书商协会为其授奖时曾称:“她自己创造了一个将在全世界得到回响的文学门类,必将掀起证人与证词涌现的浪潮”。瑞典资深专栏作家梅・斯文森也曾公开表示,“她早应该得诺贝尔文学奖了”。 阿列克谢耶维奇并非按照正式的历史文献来描述历史,而是从个人经历、机密档案以及从被忘却、被否定的资料中挖掘。这样的创作意义更加深远,远远超出技术性文献的意义。她关注的焦点永远是人,探索人的心灵是她与其他作家的区别之一。她成功地表现了一代人的茫然和恐慌,作品触动人的内心深处。 比如在《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中,阿列克谢耶维奇用三年时间采访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爆炸的幸存者们,有第一批到达灾难现场的救援人员的妻子、有现场摄影师、有教师、有医生、有农夫、有当时的政府官员、有历史学家、科学家、被迫撤离的人、重新安置的人、还有妻子们祖母们……每个人不同的声音里透出来的是愤怒、恐惧、坚忍、勇气、同情和爱。为了收集到这些第一线证人们的珍贵笔录,阿列克谢耶维奇将自身健康安危抛之脑后,将他们的声音绘成一部纪实文学史上令人无法忘记的不可或缺的作品,并籍此期盼同样的灾难绝不再重演。
查看更多

点击下载 句子控App ,查看更多好句

图标

TA的其他作品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真实记录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事件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作者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切尔诺贝利,采访当地幸存者 人类史上最惨烈的科技悲剧,今天的我们该如何避免灾难重演?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 本书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纽约时报》――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就像那些残留在幸存者身上的辐射。 ★《伦敦时报》――如同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合唱团,本书收录了众人的心声。短期之内,我们恐怕不会再有机会读到这般真实记录愤怒、愚昧、英勇和伤亡的文字。 ★《每日电讯报》――从受访者的独白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创造了这样一种历史:无论离这些事件有多远,读者都能感同身受,如有切肤之痛。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切尔诺贝利是欧洲的一场海啸,这场海啸不仅是由我们人类所造成的,而且还永无止尽。如果你对未来抱有好奇心,我强烈推荐这本书。书中的切尔诺贝利是个充满极端与未知的地方,一个现代科技发展造就的戏剧世界。 ★《出版人周刊》――口语叙述的历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充斥着面对命运时的无奈、艰苦卓绝的勇气,以及浓厚的黑色幽默……如同不可磨灭的X光透视着俄国人的灵魂。 ★《国家》杂志――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这本杰出著作,忠实地记录着她那些白俄罗斯同胞的生命与死亡。本书终于将在美国上架……这是无与伦比的见证。 ★《书目杂志》――书中记录着受污染的世界里骇人的生活。这些典型的故事分别传达出不同的声音:愤怒、恐惧、无知、艰苦、英勇、同情和爱。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损害健康的风险,深入前线收集这些见证,把故事转化成令人难忘的精辟著作,我们只能期盼书中的灾难不会重现。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

暂无描述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当代世界文坛最不可忽视的作家 ★入围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最终决选 ★曾获瑞典笔会奖(1996)、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8)、法国“世界见证人”奖(1999)、美国国家书评人奖(2005)、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 ★当代罕见的纪实文学经典,人类史上最浩大的科技悲剧 ★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经历过这种事,我们如何相爱? ★《纽约时报》――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就像那些残留在幸存者身上的辐射。 ★《伦敦时报》――如同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合唱团,本书收录了众人的心声。短期之内,我们恐怕不会再有机会读到这般真实记录愤怒、愚昧、英勇和伤亡的文字。 ★《每日电讯报》――从受访者的独白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创造了这样一种历史:无论离这些事件有多远,读者都能感同身受,如有切肤之痛。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切尔诺贝利是欧洲的一场海啸,这场海啸不仅是由我们人类所造成的,而且还永无止尽。如果你对未来抱有好奇心,我强烈推荐这本书。书中的切尔诺贝利是个充满极端与未知的地方,一个现代科技发展造就的戏剧世界。 ★《出版人周刊》――口语叙述的历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充斥着面对命运时的无奈、艰苦卓绝的勇气,以及浓厚的黑色幽默……如同不可磨灭的X光透视着俄国人的灵魂。 ★《国家》杂志――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这本杰出著作,忠实地记录着她那些白俄罗斯同胞的生命与死亡。本书终于将在美国上架……这是无与伦比的见证。 ★《书目杂志》――书中记录着受污染的世界里骇人的生活。这些典型的故事分别传达出不同的声音:愤怒、恐惧、无知、艰苦、英勇、同情和爱。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损害健康的风险,深入前线收集这些见证,把故事转化成令人难忘的精辟著作,我们只能期盼书中的灾难不会重现。
《二手时间》

《二手时间》

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最具分量的作品 本书是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苏联解体已逾二十年,俄罗斯人重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已不再关乎梦想,不再像90年代他们的父辈,关心信仰。二十年来,人们看了崭新的俄罗斯,但她却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经梦想过的俄罗斯了。作者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之后的历史过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身处历史的转折,以及人们如何追寻信仰、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么再近两百年之后,依然与欧洲相隔。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采访了生长于理想之下的俄罗斯人和今天的俄罗斯人,以及阿塞拜疆等前苏联国家的普通人,呈现他们的生活细节,所感所想。德国媒体盛赞该书撷取的是最为细小的马赛克,却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 《二手时间》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他们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

下载句子控App

随时随地发现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