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贲
共收录41条的句子
点击下载 句子控App ,查看更多好句
TA的其他作品
《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
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人以人性道德的理由来记忆。哪怕对那些与公众只有浅淡关系的人们,人们也与他们因人性道德的记忆而联系在一起。藉由人类共同创伤的记忆,各种社会群体、国族社会,有时候扩大到整个文明,不仅能够辨认出人类苦难的存在和根源,还会就此担负起一些重责大任,警惕袖手旁观的冷漠。英国历史学家IanKershaw所说,“通往奥兹维辛的道路,为之开道的是仇恨,为之铺路的是冷漠。”对于人类共同的灾难,记忆研究最关心的不是公众愿意记忆什么,而是由于道德责任而应该记忆什么,应该记住的是那些直接毁灭共同人性的邪恶事件。 记忆显示的是人的群体存在的印记。这是人之所以不能没有记忆的根本原因。作者徐贲,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英语文学博士,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观点是:对于人类共同的灾难,记忆研究最关心的不是公众愿意记忆什么,而是由于道德责任而应该记忆什么。关心记忆的最初原因往往是个人的,关于记忆的写作也就成为一种纪念。 在对人道灾难的记忆中,最能帮助受害者重新找回生命意义和做人尊严的,就是在本书第二辑一些文章中讨论的“见证”。见证对为什么记忆和记忆什么的回答是明确的,因为见证是一种道德记忆,它的对象是灾难和邪恶。任何亲身经历过苦难的人都是苦难的见证人。但是,即使在苦难过去之后,也并不是所有的苦难见证者都能够,或者都愿意为苦难作见证。在“是见证”和“作见证”之间并不存在着自然的等同关系。“是见证”的是那些因为曾在灾难现场,亲身经历灾难而见识过或了解灾难的人们。“作见证”的则是用文字或行动来讲述灾难,并把灾难保存的公共记忆中的人们。第一种人只是灾难的消极旁观者,只有第二种人才是灾难的积极干预者。从“是见证”到“作见证”,是一种主体意识、道德责任感和个人行动的质的转变。《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
这部理性沉潜的“公共随笔”文集使公共生活观察成为政治哲学的助手。纪德在《地粮》中写道:“重要的是你的目光,而不是你看见的东西”。而对一个公共生活的观察者来说,观察的目光和观察的对象是同样重要的。他的特殊目光固然让他在许多人熟视无睹的对象中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样的目光也确实可以帮助别人对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再也不能熟视无睹,但是,他还需要有适宜的观察对象,越具体越细致越好,而最适宜的观察对象正是普通人公共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些随笔虽为时评,观照的是“这里”和“现在”,却都关乎公共生活长久而普遍的知识和道理。好的公共生活以民主来保障群体的公共“幸福”,它的伦理导向是鼓励美德,它的价值内涵是维护尊严,它的理智状态是推崇真实,它的智慧传统是接受教训。匮缺这些条件不是放弃和绝望的理由,因为所有这些幸福因素都不是命运的安排,只要我们愿意,都是可以习得的。 艾迪生用写作影响读者,让他们对社会形成一种相对精致、复杂,而非简单、粗糙的感觉和观察,学会以一种开明、平和、深入、令他人愉悦的方式,而非以粗暴对抗和争来吵去的方式谈论共同的问题。他的写作可以说就在不断为此设立标准和作出示范。21世纪初的中国需要理性公共话语,迫切的程度并不亚于18世纪初的英国。 ――徐贲《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
暂无描述《明亮的对话》
暂无描述下载句子控App
随时随地发现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