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出生于美国盐湖城,1979年在哈佛商学院以优异成绩获得MBA学位,1992年重返哈佛商学院获得DBA学位之后并任哈佛商学院教授,任职于哈佛商学院总经理及技术与运营管理部1995年度麦肯锡奖得主。克里斯滕森是"颠覆性技术"这一理念的首创者。他的研究和教学领域集中在新产品和技术开发管理以及如何为新技术开拓 市场等方面。代表作为《创新者的窘境》和《创新者的解答》。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克莱顿・克里斯滕森最为出名的是他的得奖作品《创新者的窘境》。书中明显带有科技化与数字化的写作倾向,在作者的笔下,科技创新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生存的必需,很多公司可以通过创新获得巨大的利润,本田的Super Cub摩托车及英特尔的8088处理器就是两个绝好的例子,它们改写了竞争的规律。这两家公司推出产品时没有宏大的商业计划,它们从市场的底层打入后,逐步扩展,最终在市场高端将对手挤走。克里斯滕森称这些产品为颠覆性技术(disruptive technology,或译作“破坏性技术”)。相反,一些受人尊崇的企业因为没有把握住市场与破坏性技术的时机,最终丧失了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对于这一现象,克里斯滕森在2003年的后继之作《创新者的解答》(The Innovator's Solution: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ccessful Growth)中给出了一个看似悖谬,实则合理的结论,那就是良好的管理导致了这些企业的颓败,往日的成绩成了创新的绊脚石。
克里斯滕森的理论透露了一个明白无误的信息:不创新,必然灭亡。当然,事实并不如此简单,创新是很微妙的。克里斯滕森强调指出,很多大公司都发现,真正的创新不仅极具挑战性,而且充满艰辛。创新完全不同于改良,但是,很多公司对原有的系统结构已有大笔的投入,极难彻底割舍,于是他们一边口口声声要创新,一边却极力回避对原有稳定性的任何威胁,这种心态使得很多公司对创新可能带来的机会和利润都视而不见。
克里斯滕森对商业战略也颇有研究,他认为当今的战略家们受限于时势,推崇的是像戴尔及思科这样的大公司,他们的护身符是:"在思科行得通的,在别处多半也行得通。"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公司的成功有很强的时间性,没有人能保证这些公司及其模式在今后的二十年、十年、甚至五年以后还能有利润空间,历史的教训是:企业的成功是转瞬即逝的,比如IBM公司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风光无限的"垂直整合"模式放在今天就会碰壁。
克里斯滕森是"颠覆性技术(破坏性技术)"这一理念的首创者(该理念首次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1995年1/2月号,本刊2004年1月号重登此文),他因此获得了" 颠覆大师"的美誉,他的创新理论给企业界带来了一轮强力冲击波,微软公司掌门人比尔・盖茨曾经说:"自从克里斯滕森提出破坏性理论后,出现在我桌上的每一份提案都自称是'破坏性的'。"克里斯滕森的破坏性技术理论也受到了英特尔及思科等高新科技公司管理层的追捧。破坏性技术的本质在于以更便宜、更简便的技术取代的主流技术,同时,应该将之“视为市场营销挑战,而非技术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