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唐朝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誉为“诗史”。
杜甫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曾担任过官职。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博览群书,年轻时曾游历各地,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
在科举考试中,杜甫并未取得功名,但他并未放弃对文学的追求。他在长安度过了十年时间,期间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然而,由于政治斗争的牵连,他一度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流亡到了成都,生活困苦。在那里,他得到了朋友们的帮助,建立了草堂,开始了相对安定的生活。这段时间,他创作了大量描绘民间疾苦、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如《春望》、《月夜忆舍弟戍边》等。
后来,杜甫离开成都,辗转多地,最后病逝于湖南耒阳。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仍然坚持创作,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如《登高》、《秋兴八首》等。
总的来说,杜甫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他始终坚守着儒家的道德观念,关心民生疾苦,用诗歌记录了他所处时代的沧桑变化。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