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与求(1086年-1137年),字必先,号龟溪,湖州德清(今浙江德清)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沈与求自幼勤奋好学,于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中进士,历任州县官职。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今河南开封),北宋灭亡,沈与求随宋高宗南渡,任监察御史。
建炎四年(1130年),沈与求升任尚书右丞,成为朝廷重臣。他主张抗金,反对议和,曾上疏弹劾秦桧误国,但未被采纳。绍兴二年(1132年),沈与求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次年升任尚书左丞。在此期间,他大力整顿吏治,选拔贤能,使朝政为之一新。
然而,沈与求在政治上并不得意。绍兴五年(1135年),他被罢相,出知宣州(今安徽宣城)。次年,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二岁。
沈与求在文学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尤以诗、词著称。他的诗才横溢,风格豪放,被誉为“江南才子”。其词作亦颇负盛名,如《临江仙·千里潇湘》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