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八十二首·其三十二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太阳已不耀眼,白日渐渐没落。
转眼之间时光飞逝,仿佛已是秋天。
人生如同尘土和朝露,宇宙之道遥不可及。
眺望远方景色,不禁泪水满面。
孔子面对流水,感叹时光流逝如泡沫。
离我而去的人已经追不上了,未来的事我也不强求。
但愿能登上华山的巅峰,与松柏为伍。
那看透世事的渔夫,驾着轻舟顺水漂荡。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齐景:指齐景公,春秋时期齐国君主。他曾登上牛山,叹息人生短暂,泪流满面。
2. 孔圣:指孔子,儒家学派创立者,被认为是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曾在沂水边弹琴歌唱,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3. 太华山:即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是中国五岳之一,以险峻著称。
4. 松子:传说中的一位仙人,生活在华山。
5. 渔父:捕鱼的人,这里指隐士。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人生哲理的诗歌。诗人以自然的更替暗示生命的短暂,借古人的离世感慨人生的无常。诗中的“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深刻阐述了人类在时光的长河中不过是沧海一粟。诗人期望能登上太华山,与古人松子一起畅游,寻找人生的真谛。而“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则意味着希望摆脱世俗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整首诗体现了阮籍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价值的热切探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怀八十二首·其三十二》是魏晋时期著名诗人阮籍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公元247年,正值三国时期的曹魏末年。在这段时间里,阮籍生活在一个政治斗争激烈、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他的父亲阮瑀曾任曹操的文书,后来因战乱而死,这使阮籍从小就对战争和政治产生了深刻的认识。
在诗中,阮籍表达了对战乱和权力争夺的不满,以及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他描绘了战乱中的百姓流离失所、痛苦不堪的景象,以及权贵们为了争权夺利而不择手段的行为。这些都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也是阮籍对时代的深刻反思。
此外,阮籍还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因此,他在诗中表达了超脱世俗纷扰、回归自然怀抱的愿望,这是他对人生理想的美好憧憬。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