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舍横逆
茫茫薄俗沸蚊蛆,礼义全无一点余。
只得杜门对贤圣,专来教子读诗书。
千般横直休干己,一切是非无问渠。
若救乡邻为被发,风波转起挠吾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这熙攘世俗中,礼仪已荡然无存,犹如沸腾的蚊子屎。
我唯有闭门向贤达学习,专心教导孩子们研读诗书。
不应插手各种琐事,不要过问世事纷争。
若是伸出援手帮助乡邻,反而会引起无尽的烦恼纷扰。
去完善
释义
1. 薄俗:指社会风气低下、道德水准不高。
2. 蚊蛆:比喻细小琐碎的事情。
3. 礼义:指儒家礼仪和道德规范。
4. 杜门:闭门不出,不与外界接触。
5. 贤圣:指品德高尚、有智慧的人,这里可以理解为孔子等古代圣贤。
6. 诗书:指《诗经》和《尚书》,两部儒家经典。
7. 横直:指对错、是非。
8. 干己:与自己相关的事务。
9. 无问渠:不要管别人说什么。
10. 被发:披头散发,形容人的惊慌失措。
11. 挠吾庐:骚扰我的住处。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邻里纷争的诗词。诗人以“茫茫薄俗”开篇,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如同沸蚊蛆一般混乱不堪,缺乏礼义。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选择闭门谢客,以圣贤为伴,专心教育子女读书学习。他强调不要插手他人的纷争,不过问别人的是非对错,这是一种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然而,当邻里需要帮助时,诗人还是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尽管这可能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这首诗展示了诗人高尚的品质和仁爱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深深忧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南宋末年,抗金战争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和战乱使民生涂炭,百姓生活极度困苦。这个时期,诗人陈淳写下了这首《邻舍横逆》。
陈淳生活在南宋末年,一生历经坎坷。他虽然出身于书香门第,但因时代原因,科举受阻,未能走上仕宦之途。他以教书为生,但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人们关心的是国家的兴亡,而不是文化的发展,因此他的才华并未受到社会的认可。这使他感到孤独和痛苦。
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对内剥削百姓,对外屈辱求和,导致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而北方的金国不断南侵,使得南宋的江山岌岌可危。在这种背景下,陈淳对现实深感忧虑,但他的呼吁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反而遭到了冷遇。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对生活的无奈和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他以“邻舍横逆”为题,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对底层百姓的同情。在诗中,他通过对邻里之间矛盾冲突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不义,表达了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