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云寺
丹青台殿起层层,玉磶雕栏取次登。
禁近恩波蒙葬地,内家香火傍掸灯。
丰碑巨刻书元宰,碧海红尘问老僧。
礼罢空王三叹息,自穿萝径拄孤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是一首描绘寺庙场景的古风诗。现在我将它译为优雅的现代白话文:
华丽的殿堂层层叠起,白玉台阶与精致的栏杆依次映入眼帘。
受到皇帝的恩赐,这个神圣的地方得以被安葬;家族的信仰之火在旁边伴着禅灯闪烁。
巨大的石碑上记录着宰相的事迹,海边的红尘中有一位年老的僧人。
在向佛像行完礼之后,我独自穿过藤蔓覆盖的小路,拄着手中的拐杖。

去完善
释义
1. 碧云寺: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西山的古刹,始建于唐贞观五年(641年)。
2. 丹青:这里指的是寺庙中的壁画。
3. 台殿:指寺庙的建筑。
4. 层层:形容建筑物的层次分明。
5. 玉磶:玉石台阶。
6. 雕栏:雕刻精美的栏杆。
7. 取次:随意、任意。
8. 禁近:指皇帝的身边。
9. 恩波:皇帝给予的恩情。
10. 葬地:墓地。
11. 内家:皇家。
12. 香火:祭祀时燃烧的香和烛火。
13. 傍掸灯:靠近油灯。
14. 丰碑:高大巍峨的石碑。
15. 元宰:宰相对帝王的尊称。
16. 碧海红尘:形容人世间繁华与佛教中彼岸世界的对比。
17. 老僧:寺庙里的老和尚。
18. 空王:佛教中释迦牟尼佛的别称。
19. 三叹息:多次感叹。
20. 自穿:独自穿过。
21. 萝径:山间小路。
22. 拄孤藤:依靠在孤独的藤蔓上。

去完善
赏析
《碧云寺》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碧云寺所见所感的场景。首联通过描述碧云寺的层层殿宇、精美的雕刻展现了寺庙的宏伟壮丽;颔联则暗示了诗人被皇室恩泽庇护的事实;颈联中,“元宰”指代朱元璋,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尾联以诗人的三声叹息和独自穿过长满藤萝的小径来结束全诗,使整首诗显得深沉而悠远。整体来看,此诗巧妙地融合了历史、宗教和个人情感等多重元素,展现出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明朝末年,朝纲腐败,战乱频发。在这历史洪流中,一代才子钱谦益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青年时期的钱谦益才华横溢,金榜题名,步入仕途,然而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
崇祯皇帝即位后,朝廷政治日益黑暗,钱谦益逐渐对明廷失望,转而结交了东林党人。然而好景不长,东林党人被权臣排挤,钱谦益也因言获罪,被贬回乡。在这一时期,他游历名胜古迹,结交文人士子,以抒发内心的苦闷与忧国忧民之情。
在扬州时,钱谦益参观了碧云寺,这座寺庙坐落在翠绿的竹林之中,环境优雅。遥望远方,暮霭沉沉,气象万千。钱谦益触景生情,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碧云寺》诗。诗人借古讽今,感叹时事之混乱,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然而命运并没有给这位才子一个公正的结局。后来,清军入关,明朝灭亡,钱谦益投效清朝,虽然地位尊崇,但他的名声却因此受到极大的损害,成为了历史的笑柄。最终,他在郁郁寡欢中度过了余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