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江除夕书怀四首·其一
腊雪频添鬓影皤,春醪暂借病颜酡。
三年漂泊居无定,百岁光阴去已多。
漫祭诗篇怀贾岛,畏挝更鼓似东坡。
边氓也唱迎年曲,到耳都成老者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冬天的白雪让我的头发变白,春天的美酒暂时让我的脸色红润。
这三年来,我一直在四处漂泊,没有稳定的住所,时光已经流逝了许久。
我只能缅怀贾岛的诗篇,害怕听到更鼓的声音,就像苏东坡一样。
即使是边境的百姓也在唱颂迎接新年的歌曲,但听起来都像是在哀叹老去的歌曲。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伊江:指伊犁河,是亚洲中部内陆河,跨越中国和哈萨克斯坦,注入巴尔喀什湖。
2. 腊雪:指农历十二月的雪。
3. 鬓影:形容头发花白。
4. 春醪:春天酿的酒。
5. 病颜酡:因病态而面色微红。
6. 漂泊:行踪不定。
7. 无定:不确定的,不固定的。
8. 百岁:指人生一世,一生。
9. 光阴:时光,时间。
10. 去已多:逝去的时间已经很多了。
11. 漫祭:随意地悼念或缅怀。
12. 诗篇:诗歌。
13. 贾岛:唐朝诗人,以苦吟著称。
14. 畏挝:恐惧敲击。
15. 更鼓:报时更点用的鼓声。
16. 东坡:北宋文学家苏轼,别号东坡居士。
17. 边氓:边境的百姓。
18. 迎年曲:迎接新年的歌曲。
19. 到耳:传到耳边。
20. 老者歌:老年人的歌曲。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新年将至的感慨与惆怅。前两句描绘了诗人因年华老去而显得有些疲惫的形象,以及通过饮酒来暂时缓解病痛和忧虑的心情。接下来三、四句倾诉了诗人在这过去的三年里颠沛流离,没有固定居所的生活状况,并感叹人生岁月已经流逝了许多。
五、六句是诗人的自嘲之词,表示自己现在虽然身处困境,却依然在诗歌中寻求寄托,就如同唐代的贾岛一样;同时,诗人害怕听到夜间报时的更鼓声,因为这会让他想起自己垂老的形象,如同宋代的苏轼(苏东坡)那样。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新年即将到来的无奈和忧虑,因为他发现自己听到的不再是年轻人迎接新年的欢快歌声,而是老年人对生活充满哀愁的歌声。整首诗以春节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内心世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的这一年除夕,广东巡抚兼钦差大臣林则徐写下了《伊江除夕书怀四首·其一》这首诗。此时的中国正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鸦片的泛滥让民众疾苦不堪,国家社会矛盾重重。
这一年对林则徐而言,也是人生重要的一年。他作为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坚决主张禁烟抗英,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然而,他的主张并未能得到朝廷的一致支持,反而因为虎门销烟事件,使他成为了英国人的眼中钉。最终,他被撤职查办,从广州押解到北京受审。在流放伊犁的途中,林则徐感慨万千,写下了这四首诗,抒发心中的无奈与愤懑。
这一时期的背景是,清朝统治者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严重不足,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家落后,对外界局势缺乏了解,因此在与英国的交涉中处于劣势地位。林则徐虽有心改革,但受制于时代背景和个人力量,无法实现抱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