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陪少司马汪公等同登山海关之观海亭
曾经泽国鲸鲵息,更倚边城氛祲消。
春入汉关三月雨,风推秦岛五更潮。
但从使者传封事,莫向将军问赐貂。
故里沧茫看不极,松楸何处梦魂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曾经水患已平息,边境城市气氛轻松。春天的细雨洒满关隘,海风推动着清晨的海潮。只盼望使者传来好消息,不再劳烦将军关心民生。家乡远在天边,梦境中的松树和楸树模糊不清,故乡的思念遥远而深沉。

去完善
释义
1. 泽国:指水乡,多水地区。
2. 鲸鲵息:比喻强大的敌人不再侵犯。
3. 边城:靠近边境的城市。
4. 氛祲消:形容消除了恶劣气氛。
5. 汉关:古代汉朝的关卡。
6. 封事:秘密奏折。
7. 赐貂:汉代皇帝赏赐大臣黑色貂皮袄子,以表恩宠。
8. 故里:故乡。
9. 松楸:松树和楸树,这里指祖先墓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奉陪少司马汪公等同登山海关之观海亭》以观景为契机,抒发诗人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情感。诗句的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体现出诗人的文采和风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奉陪少司马汪公等同登山海关之观海亭》这首诗是明朝著名将领、军事家戚继光在公元1561年创作的。这一年,正是他在蓟州练兵的关键时期,不仅需要应对蒙古部落的侵扰,还要整顿边防军事。而诗中的“少司马汪公”则指的是汪道昆,时任蓟辽总督,负责处理北部边疆防务。
在当时,山海关作为明清两代北方的重要屏障,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从诗句“高宴观海亭中客”我们可以看出,这次登临不仅是一次军事观察之行,也是一次社交活动,表达了各阶层团结一心,共保国门的决心。
结合戚继光的生平,我们知道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将领,还是一位诗人,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而这种心境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