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 其二十三
杨朱泣岐路,墨子悲染丝。揖让长离别,飘飖难与期。岂徒燕婉情,存亡诚有之。萧索人所悲,祸衅不可辞。赵女媚中山,谦柔愈见欺。嗟嗟涂上士,何用自保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杨老师对着歧路哭泣,墨子感叹染色丝的命运。在依依惜别的道别中,别离让人难以预期。这岂止是短暂的温柔恋情,存亡之道果然存在其中。人们对于凋零深感悲伤,灾祸不可避免。赵国女子向中山献媚,谦恭柔顺反倒被欺负。可叹啊,那些追名逐利的人,怎样才能自保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杨朱泣岐路:杨朱,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泣,哭泣;岐路,分岔的道路,比喻人生道路的抉择。这句表示在面临人生歧路时,选择可能带来不同的结果。
2. 墨子悲染丝:墨子,战国时期的哲学家,主张兼爱非攻;染丝,指蚕丝染色。这句意味着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外界影响而改变原有面貌。
3. 揖让长离别:揖让,古代行礼的方式;长离别,长久的分别。这句表示长时间的离别,表达离别之苦。
4. 飘飖难与期:飘飖,随风飘扬的样子,形容不定的生活状态;与期,期待重逢。这句表示难以预料重逢之日。
5. 岂徒燕婉情:燕婉,恩爱之情;情,情感。这句表示爱情并非人生的唯一追求。
6. 存亡诚有之:存亡,生死;诚,确实;有之,存在。这句表示生死之间确实存在某种联系。
7. 萧索人所悲:萧索,萧条;人所悲,人们悲伤的事情。这句表示人们对萧条景色的悲伤情绪。
8. 祸衅不可辞:祸衅,灾祸的根源;不可辞,无法逃避。这句表示面对灾祸根源时,难以逃避。
9. 赵女媚中山:赵女,赵国的美女;中山,中山国。这句表示赵女为了取悦中山王而献媚。
10. 谦柔愈见欺:谦柔,谦逊柔和;愈见欺,越发被欺辱。这句表示过于谦逊反而容易受到欺负。
11. 嗟嗟涂上士:嗟嗟,感叹声;涂上士,涂饰表面的士人。这句表示对那些虚有其表的士人的叹息。
12. 用自保持:用,使用;自保持,自我保全。这句表示如何做到自我保护。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阮籍对于人生无常和世态炎凉的感慨。“杨朱泣岐路,墨子悲染丝”,通过杨朱哭泣于歧路的抉择,墨子哀伤于染丝的改变,暗示了人们在面临人生中的种种困境时,很难找到一个正确的选择。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提到了离别、飘荡不定等情境,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无奈的氛围。
诗中的“岂徒燕婉情,存亡诚有之”表明,人生的悲欢离合不仅仅是情感上的起伏,更关乎生死存亡的现实问题。紧接着的“萧索人所悲,祸衅不可辞”则揭示出生活中的不幸和灾难是无法避免的,人们只能勇敢地面对。诗人以赵女谄媚中山的故事为例,讽刺了那些表面上谦恭有礼,实则心怀叵测的人,揭示了人性的虚伪和丑恶。最后两句“嗟嗟涂上士,何用自保持?”则是对那些被世俗所困扰的人们发出质问,既然生活如此艰难,我们又何必过分执着于自我保护呢?
整首诗歌充满了深沉的哲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我,保持内心的安宁与平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怀·其二十三》是三国时期著名文人阮籍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247年左右,正值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那个时候,儒家思想逐渐被道家、佛家等多元文化所取代,士大夫们开始崇尚个性的张扬和情感的抒发。阮籍作为当时名士的代表人物,深受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阮籍遭遇了诸多人生波折。他在政治斗争中坚守自己的信仰,却因直言不讳而备受打压,甚至多次险些丧命。然而,正是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阮籍更加坚定地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他游历四方,结交挚友,沉醉于山水之间,用诗歌抒发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阮籍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咏怀·其二十三》。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生命价值的追问,展现了他身处乱世却依然保持高洁情操的精神风貌。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阮籍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勇气,以及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