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歌二首 其一 采薪者歌

标题包含
歌二首 其一 采薪者歌
日没不周西,月出丹渊中。阳精蔽不见,阴光代为雄。亭亭在须臾,厌厌将复隆。离合云雾兮,往来如飘风。富贵俯仰间,贫贱何必终。留侯起亡虏,威武赫荒夷。邵平封东陵,一旦为布衣。枝叶托根柢,死生同盛衰。得志从命升,失势与时隤。寒暑代征迈,变化更相推。祸福无常主,何忧身无归。推兹由斯理,负薪又何哀。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阮籍(210-273),字嗣宗,陈留尉氏人,是魏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音乐家。他出身于一个士族家庭,父亲阮瑀曾为曹操的记室参军。 在文学上,阮籍擅长诗歌创作,尤以五言诗著称。他的诗风独特,语言质朴,情...查看更多
lishasmv339
去完善

译文
太阳落山在大周的西边,月亮升起在丹渊中央。阳光被遮挡住看不见,月光代之成为主宰。日月更替不过片刻,黯淡后又将再度辉煌。云雾或离或合,它们如同疾风般来来往往。财富与地位瞬息万变,贫困与低微未必持久。张良这位曾经的逃亡者崛起,他的威严和英勇在边疆之地显赫。邵平曾被封为东陵侯,后来却沦为平民百姓。就像树木枝叶依托于根茎,生死都共同分享着兴衰。得意之时就顺从命运的安排步步高升,失去势力时就随时间一同衰退。寒来暑往,季节更替,万物都在不断演变之中。福祸并无恒定的主人,又何必担心没有安身立命之处呢?依据这个道理去生活,即使背负柴薪又有何可悲哀的呢?
lishasmv339
去完善
释义
1. "日没不周西,月出丹渊中":"不周"是指不周山,位于西方;"丹渊"指东方的丹穴之地。这句表示太阳落于西方的不周山,月亮升起在东方的丹渊地。 2. "阳精蔽不见,阴光代为雄":"阳精"代表太阳的光辉;"阴光"指月光。这句意为太阳被遮挡而光芒消失,此时月光逐渐显现,替代了太阳的光辉。 3. "亭亭在须臾,厌厌将复隆":形容月亮升起的过程,刚开始时如亭般小,后来逐渐变大变圆。 4. "离合云雾兮,往来如飘风":描述月亮时而明亮,时而隐藏在云雾中,像飘动的风一样不可捉摸。 5. "富贵俯仰间,贫贱何必终":意为荣华富贵难以长久,贫困卑微也并非一成不变。 6. "留侯起亡虏,威武赫荒夷":"留侯"指张良,他原是逃亡的人,后成为刘邦的重要谋臣,展现出威武的气质。 7. "邵平封东陵,一旦为布衣":"邵平"是汉朝的一位大夫,因犯法被削去官职,成为平民。"封东陵"是指他原本是邵平的封地。 8. "枝叶托根柢,死生同盛衰":比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像枝叶依赖于根一样,生死盛衰都是互为因果的。 9. "得志从命升,失势与时隤":"得志"指的是得到权势;"失势"则表示失去权势。这句意指人得到权势时地位上升,失去权势时则随之下降。 10. "寒暑代征迈,变化更相推":"寒暑"指一年四季;"征迈"表示更替。这句表示四季交替,万物不断变化。 11. "祸福无常主,何忧身无归":指福祸没有固定的主人,不必担忧自己没有归宿。 12. "推兹由斯理,负薪又何哀":理解这个道理,即使背柴卖苦力,也不必为此悲哀。
lishasmv339
去完善
赏析
《歌二首 其一 采薪者歌》阮籍以日月星辰、阴阳变幻的自然景象开篇,象征人生的起伏。“富贵俯仰间,贫贱何必终”表示生命的无常和贫富的瞬息万变。诗人举例张良与邵平的生涯历程,显示他们从前显贵,后来却成为普通人,进一步强调命运的变化。 诗人借助于草木花草的生长凋落来说明生死盛衰的常理,认为人生的得志和失势是常态,如同寒暑交替一般。尽管人生福祸无常,但无需过分担忧自己的归宿。最后一句“推兹由斯理,负薪又何哀”表明了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只需顺应自然规律,放下忧虑,便能轻松应对。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及生命态度,具有深刻的思考和启发意义。
lishasmv339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公元247年左右,三国时期的文人墨客们为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努力。时值青年时期的阮籍,在战乱时期度过了他的少年时光。阮籍作为曹操的后裔,对家族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但他并没有积极参政,反而选择了避世,研读古籍、寄情山水。这使得他在观察世事的同时,保持了心灵的安宁和自由。 此时的魏晋之交,儒家的道德规范逐渐松弛,道家道教和佛教思想开始盛行。阮籍在他的诗文中表达了对道家道教的崇尚,并寻求个体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与此同时,玄学的兴起也为当时的文人提供了思考宇宙人生的哲学途径。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阮籍以他那超脱世俗的心境和视角,用“隐”的形式和“诗”的语言创作了这首著名的《歌二首 其一 采薪者歌》。
lishasmv339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