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阙台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四处奔波,面对大海,感到无尽的寒冷。作为一个孤独的臣子,我在此遥望着皇宫里的皇帝。这厚厚的白霜仿佛都是我内心的血液,它们洒向了千座山峰,让秋天的树叶变得如同火焰般鲜红。

去完善
释义
《望阙台》:是明代抗倭英雄、军事家、诗人戚继光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1. 十载驱驰海色寒:“十载”指从嘉靖四十年至隆庆四年,戚继光镇守蓟门及浙江台州共约十年。“驱驰”指奔赴各地平乱。“海色寒”描绘出驱驰在沿海边陲的艰苦环境。
2. 孤臣于此望宸銮:“孤臣”指孤立无援的臣子,这里是作者的自喻。“望宸銮”意指遥望皇帝所在的方向。
3. 繁霜尽是心头血:“繁霜”指浓重的战事。这句意为平定倭寇的战事中凝结着戚继光的心血。
4. 洒向千峰秋叶丹:“秋叶丹”指深秋时节枫叶变红的美景。这句借景抒情,表明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去完善
赏析
《望阙台》这首诗是明朝名将戚继光所作,表达了作者身在边疆,为国效力的心意。诗中“十载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两句,描绘了作者在边疆戎马倥偬的生涯,以及在遥远的地方望向皇帝的心情。
接下来的“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这句诗意象极为生动,以“繁霜”比喻心中的忧国之情,并以之染红秋天里的山峰和叶子。这里的“繁霜”并非指真的霜雪,而是对诗人深重忧虑的形象化表达,形象地描绘出了他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望阙台》是明朝抗倭名将、军事家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期间所创作的。此诗抒发了诗人在战场上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的忠诚。这首诗作于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
在这时期,戚继光不仅在战场上取得了赫赫战功,而且他还得到朝廷的赏识,历任都指挥使、总兵官等重要职务。然而,好景不长,由于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戚继光一度遭到排挤和陷害,甚至被贬为民。尽管如此,他依然保持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尊严的坚守。
这一时期,正是明朝东南沿海倭寇活动最为猖獗的时期,倭寇不仅严重危害了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对国家的海防造成了极大压力。因此,戚继光等爱国将领挺身而出,勇敢地担负起抗击倭寇的重任,为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尊严而战。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