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咏怀 其三十五

标题包含
咏怀 其三十五
殷忧令志结,怵愓常若惊。逍遥未终晏,朱华忽西倾。蟋蟀在户牖,蝼蛄鸣中庭。心肠未相好,谁云亮我情。愿为云间鸟,千里一哀鸣。三芝延瀛洲,远游可长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阮籍(210-273),字嗣宗,陈留尉氏人,是魏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音乐家。他出身于一个士族家庭,父亲阮瑀曾为曹操的记室参军。 在文学上,阮籍擅长诗歌创作,尤以五言诗著称。他的诗风独特,语言质朴,情...查看更多
罗兰月
去完善

译文
殷忧使心意纠结,惊慌警惕如屡遭惊吓。从未好好享受过悠然自得的时光,青春却已匆匆消逝。房间内响起蟋蟀的鸣叫,庭院中蝼蛄也在吱吱地叫着。内心的情感得不到倾诉和了解,谁能明白我的真情呢?但愿能化作一只云间的飞鸟,能在千里之外发出悲伤的鸣叫声。如果能登上三芝延长寿命的仙岛,那遥远的旅行或许能让人获得永生。
罗兰月
去完善
释义
《咏怀 其三十五》阮籍: 1.殷忧:深深的忧虑。 2.令志结:使人心志郁结。 3.怵愓:忧虑不安的样子。 4.未终晏:没有结束。 5.朱华:比喻美好的时光或事物。 6.忽西倾:突然向西边衰落。 7.蟋蟀:昆虫名,这里指秋天来临的标志。 8.户牖:门窗。 9.蝼蛄:昆虫名,这里指夜晚的喧闹声。 10.心肠未相好:内心情感没有得到表达。 11.亮我情:展示我的感情。 12.云间鸟:天空中的飞鸟。 13.千里一哀鸣:飞行千里只为一声哀鸣。 14.三芝:传说中的三种灵芝草,象征长寿。 15.延瀛洲:延长寿命。 16.远游:离家远行。
罗兰月
去完善
赏析
《咏怀 其三十五》是魏晋诗人阮籍的作品,此诗以心境描述为主,展现了诗人在忧患中的心灵困境和求解之心。 “殷忧令志结,怵愓常若惊”两句写作者的忧虑心情,如同一团乱麻紧紧地纠结在一起。他以“令志结”这一状态描绘内心的恐惧与不安,同时也表现出在这样的情绪之下,他的精神状态始终无法平静下来。 接下来四句借景抒情:“逍遥未终晏,朱华忽西倾。蟋蟀在户牖,蝼蛄鸣中庭。”即使他想试图通过心灵的逍遥来安抚自己,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很快消逝,就如同鲜花突然凋谢。户牖间的蟋蟀和庭院里的蝼蛄声,传达了秋日夜晚的寂静和生命的无常。 紧接着“心肠未相好,谁云亮我情。”表达出作者内心难以言说的苦闷。他既找不到理解他的人,也无法真正向他人倾诉自己的情感,就像内心的两个世界永远无法交融一样。 “愿为云间鸟,千里一哀鸣。”体现了作者强烈的孤独感,想要成为云端的鸟儿,能够传递内心的悲哀,寻找同类的共鸣。这样的意象也象征了阮籍对知己和理解的渴望。 结尾两句“三芝延瀛洲,远游可长生。”则表达了作者寻求解脱的心灵之旅。他期盼能够通过神秘的仙草和遥远的仙山去寻找心灵的慰藉和永恒的生命。 这首诗深刻地描绘了阮籍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态度,展现了他对于生命、时间以及孤独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罗兰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怀 其三十五》是魏晋时期著名文人阮籍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263年,即曹魏末年。 在这一年里,阮籍的生活并不平静。他刚刚经历了一场丧子之痛,儿子的离世对他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同时,当时的政治形势也十分严峻,司马氏篡位之心昭然若揭,而阮籍作为曹魏旧臣,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境地。在这种背景下,阮籍写下了这首充满哀伤和忧思的诗篇。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三国鼎立的时期,曹魏、蜀汉和东吴各自为政,战乱不断。然而,阮籍所在的曹魏政权内部却矛盾重重,皇帝曹髦年幼,大权旁落,司马懿父子逐渐掌握了实权。在这个过程中,阮籍一方面感受到了时代的动荡,另一方面也对司马氏的专权感到忧虑。因此,他的诗中既有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也有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
罗兰月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