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雀妓二首
金凤邻铜雀,漳河望邺城。
君王无处所,台榭若平生。
舞席纷何就,歌梁俨未倾。
西陵松槚冷,谁见绮罗情。
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
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
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
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金色的凤凰邻近铜雀台,漳河水与邺城相互守望。曾经的君王如今不知身在何处,只有那些台榭仿佛还在诉说着往日的繁华。
曾经盛大的舞宴已经散去,歌梁仍在,却没有了歌声。西陵的松柏依旧苍翠,又有谁能体会曾经的绮罗之情呢?
我曾经是那深宫中的佳丽,却被重重宫门阻隔了与君王的相见。当君王的欢爱已经耗尽,那些歌舞又为谁而存呢?
华丽的锦衾不再叠起,罗衣也再无针线缝制。在高台之上,我向着西北的方向望去,泪流满面地望着那一株青松。

去完善
释义
注解:
1. 金凤:比喻华丽的建筑,此处指铜雀台。
2. 漳河:地名,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
3. 邺城:古邑名,公元前490年左右为齐国的大城,战国时属魏,曹魏时曾为都城。这里指的是曹操的魏都邺城。
4. 君王:这里指曹操。
5. 无处所:指曹操已逝,无从寻觅其踪迹。
6. 台榭:指铜雀台及周围的楼阁亭台。
7. 舞席纷何就:指往日繁华的宴会已经散去。
8. 歌梁俨未倾:谓空荡的歌台似乎还在诉说着往日的辉煌。
9. 西陵:又作“西陵峡”,在今湖北宜昌东,是长江三峡之一,三国时为东吴要塞。
10. 松槚(jiǎ):松与槚树的并称,泛指墓地。
11. 绮罗情:指昔日宴会上群臣朝贺的热闹场面。
12. 深宫妓:指铜雀台上的侍女们。
13. 层城:古代宫殿、寺庙等高大建筑。
14. 九重:形容宫殿极高大。
15. 歌舞为谁容:指失去了为君王表演的机会。
16. 锦衾不复襞:意谓陪伴君王的生涯已经结束。
17. 罗衣谁再缝:意谓昔日美丽的衣服已无用武之地。
18. 高台西北望:指登台远望,遥寄哀思。
19. 青松:象征逝者灵魂长存。

去完善
赏析
《铜雀妓二首》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两首描绘古代宫廷生活的诗。在第一首诗中,诗人通过对铜雀台和漳河的描绘,表达了对君王的思念之情。同时,通过舞席、歌梁等细节的描绘,展现了宫廷繁华的生活景象。然而,随着时光流逝,这些曾经的辉煌已不复存在,只剩下冰冷的松槚见证了过去的绮罗情。
第二首诗则从宫女的角度出发,描述了深宫中的生活。当君王离去后,曾经华丽的锦衾不再铺展,罗衣也不再有人缝制。她们在高台上向北眺望,只能泪流满面地面对青松。这两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宫廷生活的繁华与落寞,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宫廷女性的同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铜雀妓二首》是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王勃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创作于公元675年左右,正值盛唐时期。此时,王勃年仅24岁,正逢仕途得意之际。然而,就在这一年,他因“戏为檄英王鸡文”一事触怒了唐高宗,被贬为交趾令,从此开始了长达七年的流放生涯。
在这样一个人生低谷期,王勃创作了这首描绘古代宫女命运的《铜雀妓二首》,借古喻今,抒发自己对命运无常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深深眷恋。诗中以曹植笔下的铜雀台故事为背景,通过描绘宫女的孤独、忧伤和无奈,反映了作者自身内心的苦闷和忧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