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诗十三首 其八
日月隆光,克鉴天聪。三后临朝,二八登庸。升我俊髦,黜彼顽凶。太上立德,其次立功。仁风广被,玄化潜通。幸遭盛明,睹此时雍。栖迟衡门,唯志所从。出处殊涂,俯仰异容。瞻叹古烈,思迈高踪。嘉此箕山,忽彼虞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日月光辉照耀着大地,万物都沐浴在光明之中。三位女皇治理国家,英俊贤能之士得以选拔上位。贤良之人得到提拔,而顽劣之徒受到贬谪。首先要做的是培养高尚的品质,其次才是建立功勋。仁爱的风气广为传播,神秘的力量悄然影响着世界。我们幸运地生活在这样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目睹着社会的和谐安宁。居住在简陋的茅屋,唯一遵从的是自己的内心志向。人生的道路各有不同,外表看起来也迥然各异。仰望古人的英勇事迹,渴望自己也能达到他们的境界。赞美那遥远的箕山,回想起当时的仁者高人。

去完善
释义
1. "日月隆光":指日月的光辉。古人常用日月比喻帝王的德行和才智。
2. "克鉴天聪":能够洞察和理解皇帝的英明智慧。
3. "三后临朝":这里的三后指的是三代君主。古代以皇后代称皇帝,所以这里的"三后临朝"表示三个朝代的君主在位。
4. "二八登庸":"二八"即十六,这里指的是十六位贤能之士得到重用。"登庸"是指选拔贤能之人。
5. "升我俊髦,黜彼顽凶":提升我等贤能之人,贬谪那些顽固之徒。
6. "太上立德":崇尚道德修养。"太上"是最高的意思。
7. "仁风广被":仁爱之风普及广大。
8. "玄化潜通":深奥的教化在无形中传播。
9. "幸遭盛明,睹此时雍":有幸生活在繁荣昌盛的时代,见到如此和谐的社会景象。
10. "栖迟衡门":过着隐居的生活。
11. "唯志所从":只追求自己的志向。
12. "出处殊涂,俯仰异容":出仕和隐退的道路不同,为人处世也有所区别。
13. "瞻叹古烈":敬仰感叹古人的风范。
14. "思迈高踪":想要追随古人的高尚足迹。
15. "嘉此箕山":赞美这座箕山。
16. "忽彼虞龙":突然想到那个虞舜时期的龙图腾传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咏怀诗十三首·其八》是魏晋时期著名文人阮籍的诗作。诗歌以强烈的对比手法展现了他对于封建统治下贤愚不分、是非不分的社会现象的忧虑和不满。开篇两句“日月隆光,克鉴天聪”描绘了日月之光可以分辨善恶,正如君主之聪敏应当能够识别人才。然而“三后临朝,二八登庸”却表现出那些在朝堂之上的并非全是贤能之人,其中也有恶人得到提拔,昏庸无能者得到重用。由此引出诗人忧虑,“升我俊髦,黜彼顽凶”期望君子能够得到提升,小人被贬退。之后“太上立德,其次立功”表达了诗人的价值观:道德修养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建立功业。如此,便能形成一种“仁风广被,玄化潜通”的社会氛围。最后四句则揭示了诗人虽然身处一个不算理想的时代,但他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幸遭盛明,睹此时雍。栖迟衡门,唯志所从。出处殊涂,俯仰异容。”表达了他宁愿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坚守自己的信念,不为世事纷扰所动摇的决心。总的来说,这首诗借喻象征的手法,强烈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表达了对理想社会和人性的渴望与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怀诗十三首 其八》是阮籍于魏末晋初时期创作的。此时,天下大乱,群雄逐鹿,阮籍生活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曾任职曹魏,后被迫隐居山林。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一方面对政治失望,另一方面又无法完全割舍心中的理想。这首诗正是阮籍在这种矛盾心理下的产物。
阮籍生活的时代,政治腐败,社会风气堕落。他在诗中写道:“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表现出他对现实的无奈和孤独。然而,他又坚信自己的价值,诗中的“慷慨独悲歌,哀叹离所假”体现了他坚韧不屈的精神。
在这首诗中,阮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批判。他以自己的诗歌为武器,发出了时代的呼声,展现了他的才情和担当。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