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信州作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间药臼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被贬谪的官员在江城市里没有房子可买,只能与破旧的寺庙和僧人相依为命。他居住在松树下的药臼旁,穿着竹林间的衣服。无论走到何处,都能看见水的尽头和升起的云彩。一只孤独的鸟因何而来到这个悲伤的地方,为何在我耳边苦苦地呼唤呢?月亮倾斜着照在西边的院子里,使得它的声音更加悲哀。虽然这里的青山美丽得无以复加,但它仍然无法掩盖内心的失落和对家的思念。

去完善
释义
【信州】:今江西上饶市一带。
【谪宦】:指官员因罪或被贬谪到地方任职。
【江城】:泛指江南地区。
【无屋买】:无法购买房屋。
【残僧野寺】:此处意指诗人生活孤寂,仅与和尚为伍。
【松间药臼】:形容诗人在松林中制作中药的场景。
【竹间衣】:指身穿竹纤维制成的衣服,象征清高脱俗的生活。
【水穷】:指水流尽头,比喻困境或逆境。
【行到】:走到。
【云起】:云朵升起,隐喻心境变化。
【幽禽】:此处指鸟。
【缘底事】:为什么。
【苦来】:苦苦地。
【醉耳边啼】:喝醉后在耳边啼鸣。
【西院】:西边院子。
【愈声悲】:愈发悲凉。
【青山】:指美好的大自然景色。
【犹道】:仍然认为。
【不如归】:不如回家,隐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的意象与情感独具一格。开篇写贬官江城的无奈与贫苦,作者在茫茫尘世中,只有与寺庙僧人相互依靠。他看到野外闲逸的生活,如松间的药臼、竹间的衣裳等,表达出超然物外的旷达之情。而当面临困境时,他选择以静观动,表现出一种处之泰然的智慧。下阙转为幽禽的悲鸣,使其闻之悲伤不已。最后以月斜西院、青山依旧的景色收笔,既流露出无限美好的感叹,也表达出仍渴望归乡的愿望。整首词情感丰富、富有哲理,展现了作者生活经历及人生哲理的独特领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临江仙·信州作》是宋代词人晁补之的一首词。这首词创作于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当时晁补之担任信州知州。在任期间,他亲历了社会的风风雨雨,对人生和世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这个时期,北宋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宦官、权臣把持朝政,皇帝昏庸无能。晁补之作为文人士大夫的一员,对这种局面深感忧虑。他曾在诗中写道:“世间万事非人力,一任天公巧安排。”这表明他对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但又无能为力,只能寄希望于上天的安排。
同时,晁补之的个人生活也颇为坎坷。他的父亲早逝,母亲病重,妻子又病逝,这使得他倍感孤独和悲痛。然而,正是这些人生的磨难,使他更加坚定地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词中,他写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表明他相信人生总有重新振作的机会,只要不放弃希望和努力。
总的来说,《临江仙·信州作》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也是晁补之个人命运多舛的时期。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才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也更为坚定地去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