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自勉
潮阳瘴烟黑,去京路八千。
吏部有大功,得罪斥守藩。
朝冲江雾行,夜枕江涛眠。
蛟蜃作怪变,时时攀船舷。
鱼龙吐火焰,往往出波闲。
故为相恐怖,倏忽千万端。
道在安可劫,处之自晏然。
我乏尺寸効,月食二万钱。
自请西南来,此行非窜迁。
蜀山险可升,蜀道高可缘。
上无岚气蒸,下无波涛翻。
步觉阁道稳,身履劒门安。
惟怀吏部节,不知蜀道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潮阳的瘴气乌云密布,离京城的路有八千里远。
一位曾经在吏部立下赫赫战功的人,却因为犯事被贬到边远的封地做官。
早晨,他迎着江面的雾气前行;夜晚,他枕着江涛声入睡。
江水中有蛟龙和蜃怪时常出没,常常攀爬到船上。
那些鱼和龙还会吐出火焰,不时从水波中跃出。
这样的环境让人害怕,景象变化莫测。
人生的道路本是安然的,不可因外物而惊慌。
我所做的贡献微薄,月薪仅有两万钱。
自愿来到西南之地,这次远行并非被迫放逐。
四川的山脉虽然险峻,但尚可攀登;四川的道路虽高,却可沿着行走。
这里没有让人窒息的岚气,也没有波涛翻滚的江河。
走在长长的阁道上感觉稳重踏实,走过剑门关也感到安全稳妥。
心里只想着那位吏部的风度气节,竟忘记了“蜀道难”的险阻。
去完善
释义
潮阳:即潮阳郡,位于今广东省潮州市一带。
瘴烟: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的湿热空气。
八千:指距离京城约八千里。
吏部:古代官署名,主管官员的选拔任免等事务。这里指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谥号。
大功:大的功业。
斥守藩:被贬谪到边远地区担任地方官。斥,排斥;守藩,镇守藩篱。
江雾:长江一带的水雾。
江涛:长江波涛。
蛟蜃: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水族怪物。
攀船舷:形容水族怪物攀附船只。
鱼龙:即鲤鱼和龙。此处可能指一种生活在水中的动物。
火焰:这里指光亮。
波闲:波浪之间。
恐怖:使人感到惊慌、恐惧的事物。
倏忽:忽然。
劫:灾难。
晏然:平静的样子。
尺寸効:指一点儿微薄的贡献。
月食二万钱:指每个月领取二万钱的俸禄。
自请:主动请求。
西南:指当时的四川地区。
窜迁:贬谪、流放。
蜀山:四川境内的山脉。
可升:可以攀登。
可缘:可以沿着行走。
岚气:山林间的雾气。
蒸:蒸发。
波涛翻:波浪翻滚。
步觉:行走时感觉。
阁道:栈道。
稳:平稳。
身履:亲身行走。
劒门:古蜀道的重要关隘,位于今四川省剑阁县。
安:安全。
惟怀:只想着。
吏部节:王安石的节气。
去完善
赏析
《蜀道自勉》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石介贬谪四川时的所见所感。诗的开头“潮阳瘴烟黑,去京路八千”,描述了距离京城遥远、环境恶劣的潮阳地带。接下来“吏部有大功,得罪斥守藩”,说明了石介被贬的原因:尽管他为朝廷立过大功,却因为得罪权贵而被排斥在外。
接着“朝冲江雾行,夜枕江涛眠”,表达了诗人与困难斗争的决心,无论昼夜都要勇往直前。接下来的描写“蛟蜃作怪变,时时攀船舷。鱼龙吐火焰,往往出波闲”,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艰险。然而,诗人以坚定的心态面对这一切,如“道在安可劫,处之自晏然”所示,他坚信自己的道路不能被外在的困境所动摇,保持坦然自若的心态。
对于自身境遇,诗人表示“我乏尺寸効,月食二万钱。自请西南来,此行非窜迁。”虽然他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但他选择主动请求来到西南边陲,这并不是被迫流放。“蜀山险可升,蜀道高可缘。上无岚气蒸,下无波涛翻。步觉阁道稳,身履劒门安。”诗人表现出对蜀道的信心和把握,行走其间,并无恐惧之感。最后以“惟怀吏部节,不知蜀道难。”结尾,诗人将自己贬谪的经历视为对品质的磨练,坚守正义与信仰,使艰难险阻变得微不足道。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蜀道自勉》这首诗是石介于庆历五年(1045年)创作的。石介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他生活在宋朝政治斗争激烈、社会矛盾突出的时期。当时的皇帝宋仁宗在位的四十多年里,虽无大的战乱,但各种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科举制度的弊端、土地兼并、官僚腐败等问题日益突出。
石介的一生都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他曾倡导过“太学运动”,试图通过教育改革培养人才,改变士人风貌。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得到朝廷的广泛支持,反而因为直言不讳地批评权贵而屡遭排挤和打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石介创作了《蜀道自勉》一诗。他在诗中借蜀道之险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境遇,表达了自己虽面临困境,但依然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他用“巉岩犹可涉,莫道蜀山难”来激励自己,表达了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都要坚持下去的决心。这首诗既展示了石介的个人品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危机,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