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控

美好句子一键收藏,永不丢失!

当前位置:

句子控

作品

《民国吃家》
共收录12条的句子
作者:二毛
简介:《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天天向上》推介嘉宾二毛新作。野夫、孔二狗 刘春、封新城、李健、张元、牟森诚意推荐,讲述一个时代的吃相。 自古以来,美食很大一部分是靠名人、靠文人墨客、靠民间推动的,这一点在民国时代表现得更为突出。吃吃喝喝绝不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这是一个美食绚烂的时代,它直接影响了现在的“美食地图”。作者将传奇般的古法技艺拂去尘埃,诗化翻炒出几近失传的美味,飘香出最入味的民国风情。 《民国吃家》是一部关于美食的故国风情录,它从美食写到食事,从食事写到人生,名人的饮食情趣,食物的典故内涵,人与食的缱绻深情,久远的历史风貌,亘古未变的生活气息。在作者看来,吃吃喝喝绝不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民国,慈禧的清炖鸭子脱下鸭皮游上了袁世凯的餐桌;在民国,胡适用东兴楼的酱爆鸭丁嫩滑酱香了鲁迅一生的才华;在民国,谭延闿的祖庵鱼翅在南京的上空鲜亮腴滑地飞翔;在民国,张大千用恋爱的火候软炸着扳指儿香酥脆嫩了十八岁的仕女…… 二毛的美食随笔,是一个诗人加厨师的杰作,因此迥异于一般的外道中人。从《妈妈的柴火灶》到《民国吃家》,就仿佛他已经从江湖菜跃进到了公馆菜,变换的已经不仅仅是菜谱,也不是添油加醋之类的技法;而是在深入历史的堂奥,在盘飧薄酒的一脉余香中,辨寻历史新的解读门径。 一个时代远逝了,酒阑灯炧之后,衣香鬓影化为遍地烟尘。而就在这样弥漫的俗尘之中,我们这些怀旧的饕餮之徒们,犹能在这个早已推杯换盏的世界,嗅到那些残醉余芳……

点击下载 句子控App ,查看更多好句

图标

作者

简介:二毛,诗人、美食家、美食创意师。60后,四川酉阳人,大学时代专业为数学,80年代曾做过教师,是上世纪80年代莽汉派诗歌代表成员之一。90年代弃文从商,与黄珂、李亚伟等好友在成都、北京等地开设餐馆,成为当代新派川菜和江湖菜的领军人物。现为美食创意师,天下盐(北京)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经营报》、《南都周刊》美食专栏作家。著有《民国吃家》《妈妈的柴火灶》等。 1960年代出生在重庆酉阳的军人家庭。 二毛的父亲本意是把儿子培养成军人或者送至官场。但二毛并没有按照父亲的规划,他8岁开始跟母亲学习做菜,母亲对他的影响非常大。青年时代开始写诗,并对美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成为上世纪80年代莽汉主义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中国饮食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的创始人。 1984年,二毛与诗人胡冬、万夏、李亚伟等创立“莽汉主义”诗歌流派。 1986年,二毛与诗人李亚伟,在老家开设了第一家火锅店。 1992年,在重庆自创第一家鱼火锅,名字叫鱼摆摆。后来又到成都创办“川东老家”,结识了一大帮朋友,如作家阿来,诗人杨黎、万夏,还有画家何多苓、周春芽等。 2006年,二毛在北京798与王珂合伙,开了第一家“天下盐”。当时,二毛觉得成都的文化不足以体现更广阔的东西,北京的包容性更强,包括对菜系的接受度,而北京798又是一个很时尚、很艺术的地方。于是,“天下盐”逐渐在北京文艺圈火热起来,后又在清代皇帝的粮仓――南新仓开设了分店。作为美食创意家,二毛积极投身新派川菜的开发。先是疯狂查阅史料,然后是一头扎进灶间,边琢磨边谨慎下料,有时还原原味,有时加入自己的创意,三椒子鲢、迷踪野鸭、王献之排骨、二毛鸡杂等,就是这样的代表。他还用特殊的材料,例如指南针、笔架、不锈钢材质用具等作为菜肴装饰或盛菜器皿。尽显独到之处。 作为美食活动家,他积极投身各种各样的活动,参加美食文化节、拍摄北京台美食纪录片、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组邀请他作为嘉宾介绍私房菜、并成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顾问,与制片人陈晓卿一起为节目出谋划策。《舌尖上的中国2》拍摄期间,摄制组专程到他的餐厅“天下盐”进行川菜部分的拍摄。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二毛开始到民间寻根采菜等美食创意活动,现已收集整理千余道民间菜点,并创作了大量的当代美食诗歌及美食历史随笔。诗歌,亦是他每天生活至情享受的东西。其实,在精神上,他对那些已经失传的民间菜品有很深的执着,特别是对于民国食谱的痴迷,食谱中炒的那几句秘诀,“拿油入锅,用烈火烧他一个极热;拿菜入锅柴的一声,引铲乱炒”,于他,像听评书一样舒服。 二毛先后在《新周刊》、《中国经营报》开设美食专栏,并出版了《民国吃家》、《碗里江山》、《妈妈的柴火灶》等作品,这都是他对美食的独到领悟。

下载句子控App

随时随地发现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