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控

美好句子一键收藏,永不丢失!

当前位置:

句子控

作品

《冲绳札记》
共收录1条的句子
作者:大江健三郎
简介:《冲绳札记》论述了琉球被纳入日本的过程,指出冲绳战的悲剧和冲绳人的命运是日本近代化以来皇民化教育的结果。它还论述了作为美军基地的冲绳以及由美国返还施政权的冲绳县民在战后的存续状态,揭示了在核时代的东亚体制中冲绳的棋子角色和弃子命运。其主旨是要让日本人牢记历史教训,否则日本将来仍将是战争之国。该书以及围绕该书的诉讼意涵丰富。 日本人是什么?能不能变成不是那样的日本人的日本人? 日本社会的良心大江健三郎,影响一生写作志业的关键作。 我希望透过自己身为小说家的工作,使那些用语言表达讯息以及接收讯息的人, 不但从个人、也从时代的痛苦中平复。 作为储藏美军核武器的前沿基地,冲绳也是朝鲜战争直至越南战争的战场。冲绳一直被日本和日本人置之不顾,那里的人们痛苦而执著地斗争著。「日本人的良心」大江健三郎通过多次访问冲绳,彻底重新追问:何谓本土?所谓日本人在关注何物?以及,何谓战后民主主义? 时年刚过30岁,完成《广岛札记》而受到日本文坛注目的年轻作家大江健三郎,行访「日本的」「离岛」――冲绳,出席冲绳独立自决组织运动推动者古坚宗宪的告别式。年轻的作家在书中透过大量史典考究、与该地居民的往来,在书中所想要阐明的主旨有三:其一、自日本明治近代化以来,通过不断的行政命令,冲绳人被纳入日本体制;在整个过程中,彻底的皇民化教育塑造了怎样的民众意识?如何酿成1945年冲绳战中的悲剧?其二、随著二次大战后、日本政府与美方驻军所协定的《三藩市和平条约》生效,那个所谓曾离开日本本土的冲绳,在美国军事政治统治下将继续忍受大规模军事基地的存续,以及由此带来的苦难(即为核武基地的设置、美军进行越战相关毒气武器的前哨安置点)。其三、在太平洋战争之前的现代历史中,本土日本人对冲绳一直持歧视态度。战后,日本本土的和平与繁荣又是以冲绳付出的巨大牺牲为代价的,不能不思考的是:本土的日本人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进而追问:日本人是什么?能不能变成不是那样的日本人的日本人?并努力寻找答案。 不同于广岛核爆在日本已定论的「共识」,冲绳悬而未解甚至歧视连连的状态,让当年的大江在进行写作时,常陷入瘫软无力和绝望的状态,文中经常出现「深渊」、「无力」、「绝望」等字眼;那些向冲绳投以歧视目光的、用冲绳巨大的牺牲换来自己的和平、繁荣的本土日本人,无可否认的就是自己的同盟、替身,或是血脉相连的兄弟,甚至就是他自己。以自我批判为契机,清晰明了地揭示了冲绳的处境,并揭发冲绳战中民众集体自杀的事实。 作为「战后的民主主义者」,大江健三郎反对一切凌驾于民主主义的权威和价值观。《冲绳札记》出版近40年后,右翼团体发动「大江健三郎.岩坡书店冲绳战审判案」,否定冲绳战中日军下达集体自杀的命令;同时,日本文部省删去教科书上该事件相关字眼,引发冲绳当地八十万民众走上街头抗议。2008年3月,大江健三郎二审获得胜诉,最高法院持续审理中。

点击下载 句子控App ,查看更多好句

图标

作者

简介:大江健三郎(おおえ けんざぶろう)(1935~ )日本小说家,大江健三郎出生于日本四国岛的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1959年3月,大江健三郎完成学业,从东京大学法文专业毕业,著有《广岛札记》(1965年)、《作为同时代的人》(1973年)和《小说方法》(1978年)等作品和文论。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大江健三郎(日本语:大江 健三郎/おおえ けんざぶろう?e Kenzaburō?,1935年1月31日-)),日本当代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出生于日本四国偏僻的山村,在东京大学修读法国文学,1957年正式踏上文坛时便赢得了“学生作家”、“川端康成第二”等赞语。 1994年,他因作品中“存在着超越语言与文化的契机、崭新的见解、充满凝练形象的诗这种‘变异的现实主义’,让他回归自我主题的强烈迷恋消除了语言等障碍”而荣膺诺贝尔文学奖。但某些日本人得知大江获奖时相当惊讶、愤怒,他们认为“持续批评日本的态度”才是大江被瑞典学院青睐的原因。大江本人的解释是,他的获奖是“边缘(文学)对中心的胜利”(他认为从文化角度上看,日本应该被视为世界的边缘)。 江健三郎1935年1月31日出生于日本四国岛的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在七兄弟中排行老三。 1941年入大濑国民学校就读。 1944年丧父。 1947年进入战后设立的新制中学——大濑中学接受民主主义教育,并以同年5月颁布的新宪法作为自己的道德规范。 1950年入县立内子高中,翌年转入县立松山东高中,在校期间编辑学生文艺杂志《掌上》。 1953年高中毕业后大江健三郎赴东京,入补习学校做报考大学的准备。 1954年考入东京大学文科,热衷于阅读加缪、萨特、福克纳和安部公房等人的作品。 1955年入东京大学法文专业,在渡边一夫教授的影响下开始阅读萨特的法文原作,并创作剧本《死人无口》和《野兽们的声音》。 1957年5月在《东京大学新闻》上发表《奇妙的工作》并获该报“五月祭奖”。 1958年发表了《饲育》和《在看之前便跳》等短篇小说,其中《饲育》获得第39届芥川奖,使得这位学生作家得以与石原慎太郎、开高健和江藤淳等人齐名,同被视为文学新时期的象征和代表;而稍后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摘嫩菜打孩子》,则更是决定性地把他放在了新文学旗手的位置上。 1959年3月,大江健三郎完成学业,从东京大学法文专业毕业,其毕业论文为《论萨特小说里的形象》。同年,作者接连发表了长篇小说《我们的时代》和随笔《我们的性的世界》等作品,开始从性意识的角度来观察人生,试图表现都市青年封闭的内心世界。当时,这种尝试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作者也受到了种种攻击性批评。 1960年2月,大江健三郎与伊丹缘结婚,积极参加“安保批判之会”和“青年日本之会”的活动,明确表示反对日本与美国缔结安全保障条约,并因此而与石原慎太郎和江藤淳等人严重对立。在这一年里,大江健三郎还发表了长篇小说《青年的污名》,虚构性自传体长篇小说《迟到的青年》也于9月开始在《新潮》杂志连载。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具有较浓厚的民主主义色彩,反映出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思索。 1961年,他以右翼少年刺杀日本社会党委员长浅沼稻次郎的事件为题材,写了《十七岁》和《政治少年之死》两部小说,通过对17岁少年沦为暗杀凶手的描写,揭露了天皇制的政治制度。 1994年瑞典文学院以其作品《个人的体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授予大江健三郎诺贝尔文学奖 。 1999年,他推出长篇小说《大翻身》。

下载句子控App

随时随地发现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