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凯特・萧邦,又名凯特肖邦,美国女作家,本名凯萨琳・欧福拉赫蒂(Katherine O'Flaherty)
十九世纪末,肖邦试图直白的描写女性在与男性、儿童的关系及她们本身性欲中的感受和情绪。这一点被认为是冒犯了当时上流社会的读者。1885年母亲去世后,她停止了天主教的实践并开始接受达尔文主义对人类进化的观点。在自然而不是教堂中寻求上帝,肖邦大量描写性与爱的主题。她为美国作家们悲哀,认为由环境所致,艺术上的局限性阻碍了完整且本能的叙述。那些挑战传统社会行为的作品,如《一小时的故事》,常常被杂志编辑拒绝。然而半个多世纪后,女权主义评论家却大力提倡。
美国南方路易斯安那州的女作家凯特・萧邦以她特有的细腻笔触于1882―1885年间出版了小说《困惑》及百余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到1899年其主要作品《觉醒》发表前,她已是一位颇具盛名的,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女作家了。而《觉醒》的问世非但未给这位女作家带来荣耀和欢愉,却使她身心疲惫,深受伤害。各报刊杂志大肆抨击《觉醒》“污秽粗俗”,“怪异病态”。图书馆不予收藏,作家的文艺社社员资格亦被撤销。1906年《觉醒》由纽约杜菲尔德公司再版亦告失败。至此作家及其作品均遭到被“流放”的命运。幸而本世纪50、60年代两位欧洲学者慧眼识珠,《觉醒》才得以重见天日。 《觉醒》之所以掀起这样一场轩然大波,是于当时的文化背景休戚相关的。长期以来,由于艺术创造性被视为男性的基本特征,写作被视为男性的活动。妇女在文学中的形象更被视为男性幻想的产物;妇女作家被剥夺了创造女性形象的权利,而必须服从传统父权制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