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控

美好句子一键收藏,永不丢失!

当前位置:

句子控

作品

《四个四重奏》
共收录9条的句子
作者:艾略特
简介:《四个四重奏》是艾略特晚期诗歌中的代表作,风格与早期诗迥异,反映了他成熟了的哲学思想和世界观。诗人借用他的祖先和他自己生活中值得纪念的四个地点为诗题。《燃毁的诺顿》指一座英国乡间住宅的玫瑰园遗址;《东库克》是艾略特祚在英国居住的村庄和村边小路;《干赛尔维其斯》指美国马萨诸塞州海边的一处礁石;《小吉丁》指17世纪英国内战时期国教徒聚居点的一小教堂。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948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四个四重奏》是一部诗与乐完美结合的现代主义经典作品,艾略特的创作理念中早已预设了“四重奏”这一音乐学概念。艾略特这部作品的主题意义,是借助复调、对位、和声、变奏等音乐技法来建构的。只有首先从音乐性主题结构和相关音乐技法切入,才能完整地理解这部作品的审美价值。 西方传统的二元论思想是《四个四重奏》的哲学背景,《四个四重奏》呈现了有限与无限、瞬间与永恒、过去与未来、生与死等一系列二元论思想。艾略特的意图是思索解决二元矛盾的途径,从而为拯救人类的时间找到方法。诗人发现耶稣基督“道成肉身”(Incamation)的意义给人类经验和时间提供了最高原则。耶稣基督“道成肉身”解决了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情感和理智的融合、人性和神性的交汇等问题,诗人希望人类能从经验世界中体悟超验世界,从而将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融为一体。这一思想在诗歌的文体上也有明显的表现,诗人通过宗教神学式的悖论言语表达、意象的隐喻化和象征化倾向、文体结构的音乐化处理等文体表现方式,强化了诗歌的主题思想。

点击下载 句子控App ,查看更多好句

图标

作者

简介:艾略特(1888-1965),全名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英国著名现代派诗人和文艺评论家。生于美国密苏里州。1906年入哈佛大学学哲学,续到英国上牛津大学,后留英教书和当职员。1908年开始创作。有诗集《普鲁弗洛克及其它观察到的事物》、《诗选》、《四个四重奏》等。代表作为长诗《荒原》,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1948年因“革新现代诗,功绩卓著的先驱”,获诺贝尔奖文学奖。 1888年9月26日,托马斯・斯托姆・艾略特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城,是新英格兰一个名门的后裔,他的祖父威廉・格林利夫・艾略特是华盛顿大学的创始人。1906年,艾略特进入哈佛大学专修哲学,同时也为《哈佛拥护者》编稿和写稿。他三年完成了本科课程,然后进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索邦大学、牛津大学莫顿学院深造。他完成了关于英国哲学家F.H.布拉德雷的博士论文,但没能回哈佛大学接受博士学位。 1914年来到欧洲时,艾略特遇到了埃兹拉・庞德,并与他建立了亲密的文学和私人关系。艾略特在欧洲还从事过许多职业,包括担任伦敦附近一所男子学校――海给特学校的定期教师、罗伊兹银行的职员。1917年到1919年,他担任《利己主义者》刊物的助理编辑,加入费边和奎恩(后称费边和费边)出版社,最后成为它的董事长。 1927年,艾略特加入英国国籍并皈依英国国教。他于1915年与维维恩・海伍德结婚,但又于1932年分手;她从1930年起就被关在精神病院,直到1947年死去。1957年,他与他的秘书维莱丽・弗莱切尔结婚。 1932年,艾略特在17年以后第一次重返美国,赴哈佛大学担任“查尔斯・爱略特・诺顿诗歌教授”,完成工作之后他又回到伦敦。在此后35年中,他获得了许多荣誉,包括诺贝尔文学奖、不列颠荣誉勋章和自由奖章,以及1964年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对他的缺席授奖。 艾略特于1965年1月4日在伦敦逝世,骨灰埋在撤莫塞特郡东库克村的英国国教教堂。

下载句子控App

随时随地发现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