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一次香港个人画展,两次被请上“鲁豫有约”。法国著名摄影师鲁斯本,台湾马英九先生分别收藏了她的画作。南方都市报,南方人物周刊,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香港文汇报,苹果日报,新加坡联合早报,凤凰卫视、香港TVB等国内外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梵高奶奶和她的奇迹。
梵高奶奶,一位来自河南方城县的老太太。
在她晚年的一天,突然拿起画笔,创作出了百余幅画,其率性而为、真实朴拙的风格勾起了都市人的乡愁。
人们惊叹于她的天赋,称呼她为“中国农村的梵高”,或亲昵地称为“梵高奶奶”。
国内数十家报纸、广播和电视,港台、新加坡、北美,以及欧洲的媒体纷纷报道了梵高奶奶和她奇迹一般的画作。而梵高奶奶不知道,这个世界上会有那么多的人关注她和她的画。在一个门前开满紫金花的住宅里,她仍然用画笔安静地记录下对往事的回忆。
她用画笔回忆往事和乡村,回忆她的花草,她的动物,她的老房子,她的田埂,她的果树,她的土地。
这些灿烂的色彩感动过无数人,也许会触及到你内心柔软的那一部分。
梵高奶奶。记得这些画,就会记得一个母亲,一个乡村女人。
画,人,回忆和美好的乡村都在流逝中。
有关梵高奶奶
1、她是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2003年之前,她不会写字,不会画画。2003年,她离开农村,来到广州,闲暇时拿起孙女的蜡笔,自顾自地创作了百余幅作品。率性而为、真实朴拙的风格勾起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的乡愁。虽然她不知道什么是“后印象派”,但网友们惊叹她的天赋,称呼她为“中国农村的梵高”。她不知道这个社会里,许多人看到她的作品,在一个开满紫荆花的小路的一个住宅里,她用画笔,沉浸在她独特的回忆里。
2、2006年1月9日,老太太的儿子江华开始在自己博客上粘贴母亲的画,并写下老人的一系列故事。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画上了网络之后,竟然迅速走红。
3、2006年2月13日,《南方都市报》以两个整版的篇幅报道了老太太神奇的绘画经历。随后,《南方人物周刊》、《羊城晚报》等各大媒体也相继进行报道。
4、2006年6月23日,老太太还被凤凰卫视请到《鲁豫有约》直播室。直爽、朴实的老太太一出场就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5、2006年7月22日,常秀峰图片故事博客在奥一网开通。同年8月,新浪也为她开通了名为“梵高奶奶常秀峰”的博客。博客公告栏中写道,虽然常秀峰不知道什么是“后印象派”,但大家还是送给她一个很响亮的称号“中国农村的梵高”。开博不到一月,点击率超过8万。每一幅画作点击率都在2000次以上。一时间,“梵高奶奶”的称号红遍整个网络。
6、2006年11月,常秀峰再次受邀走进凤凰卫视《鲁豫有约》。在那里,老人的一幅《向日葵》与梵高的《向日葵》被并排放到了演播大厅。鲁豫询问老人对两幅《向日葵》的看法,没有一点绘画理论的常秀峰说:“这个叫梵高的人一定很不开心,他的向日葵不伸展,画得苦。我的向日葵有阳光温暖她,有土地养着她,有水滋润着她,就像我画她的心情一样,很幸福。”
7、2007年1月,梵高奶奶在香港举办了个人画展,并出了一本画册义卖,所得资金由慈善基金管理,捐助给甘肃贫困地区学校,参与危校救助计划。梵高奶奶说,那感觉像是在做梦。
8、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也在2007年春节后推出20分钟的介绍梵高奶奶的专题片。
9、台湾马英九,法国著名摄影大师斯鲁本分别收藏了他的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