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控

美好句子一键收藏,永不丢失!

当前位置:

句子控

作品

《叔本华谈人生得失》
共收录9条的句子
作者:叔本华
简介:人一生要做的两件事就是防患于未然和豁达大度。前者是为了使他避免遭受痛苦和损失,后者是为了避免纷争和冲突。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欲望是人的痛苦根源,因为欲望永不能被满足。我们离理想越远,自然就会离欲望越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迷失在理想与欲望之中,将欲望的东西当作理想,这是因为它们有时实在太近,近到只有一线之隔,或者说欲望是感性的,而理想是理性的。

点击下载 句子控App ,查看更多好句

图标

作者

叔本华

国家:德国

简介: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哲学家,通常被视为悲观主义者。他以著作《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而闻名。叔本华明确地阐述了一种双面理论来理解我们的现实世界。它指出,世界由意志与表象组成,它们同时存在又相互区别。叔本华赞成悲观的哲学主义,把生命视为不幸的,无意义的,充满痛苦的。但是,通过更进一步审视,他的哲学和东方的思想相呼应,特别是印度教的和佛教。他将对人生痛苦的拯救寄托于对美的沉思,对人的同情,对欲望的控制。他的思想广泛地影响了哲学、心理学、音乐和文学等领域。 叔本华自己曾受到了柏拉图和伊曼纽尔・康德思想的影响,以及东方哲学的影响。他的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8年完成,1819年出版),在这本书中,叔本华主张唯一的实在就是生存意志,即盲无目的的努力生存。按照叔本华的观点,生命是意志的通达。由于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永不满足的,所以生命中充满的是痛苦。快乐只是痛苦的短暂消失。对于叔本华来说,逃脱痛苦的唯一方式是否定所有的欲望,达到一种对生命完全漠然的状态,这种状态类似于佛教的涅磐。痛苦的短暂消失可以通过对他人的同情和对艺术作品的沉思来获得。 叔本华出生在丹泽(格坦斯克)一个富有的商人家庭,他相继在哥廷根大学、柏林大学、耶拿大学学习哲学,并于1813年在耶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820年叔本华到柏林大学任教,但他的课却吸引不到学生。痛苦失望之下,叔本华离开了大学,最终在法兰克福孤居。在之后的岁月里,叔本华致力于发展他的哲学并撰写诸如女人、噪音、学院哲学家等主题的尖锐的批评性散文。

下载句子控App

随时随地发现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