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控

美好句子一键收藏,永不丢失!

当前位置:

句子控

作者

威廉・戈尔丁的诗词
威廉・戈尔丁的诗词
共收录21条的句子
简介: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是一位英国小说家,诗人,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小说富含寓意,广泛地融入了古典文学,神话,基督教文化以及象征主义。其作品的主题一般是与黑暗邪恶有关,但他的小说中也表达一种昏暗的乐观主义。他的第一本小说《蝇王》(1954年)突出了他一直不停探讨的主题:人类天生的野蛮与文明的理性的斗争。这部小说也奠定了他的世界声誉。 戈尔丁是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现实主义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术语之一。这个术语一般在两种意义上被人们使用:一种是广义的现实主义,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最初源于西方最古老的文学理论,即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作品的逼真性或与对象的酷似程度成为判断作品成功与否的准则。瓦萨拉的《画家的生活》曾叙述了一些有趣的艺术史轶事:孔雀啄食贝那左尼画得太逼真的樱桃;乔托的老师用刷子驱赶乔托在一幅人物肖像上增添的苍蝇。这种现实主义概念雄霸人类艺术史近两千年,至今仍残留在日常生活中。另一种是狭义的现实主义,是一个历史性概念,特指发生在19世纪的现实主义运动。历史地看,现实主义发端于与浪漫主义的论争,最终在与现代主义的论战中逐渐丧失了主流话语的位置。

点击下载 句子控App ,查看更多好句

图标

TA的其他作品

《蝇王》

《蝇王》

《蝇王》是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是一本重要的哲理小说,借小孩的天真来探讨人性的恶这一严肃主题。故事发生于想象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一群六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岛上,起先尚能和睦相处,后来由于恶的本性的膨胀起来,便互相残杀,发生悲剧性的结果。作者将抽象的哲理命题具体化,让读者通过阅读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激动人心的争斗场面来加以体悟,人物、场景、故事、意象等都深具象征意义。 《蝇王》的故事其实很简单,未来的一场战争毁掉了人类的和平。有一群孩子乘着飞机路过海上时发生了坠机事件,并困在了一个荒岛上。最初孩子们齐心协力,共同应付随之而来的种种困难。但由于对“野兽”的恐惧使孩子们渐渐分裂成两派,代表理智与文明的一派与代表野性与原始的一派,最终爆发了两派中的矛盾。 蝇王来源于希伯来语,原词为“Beelzebub”。在英语中,“蝇王”则是粪便与丑恶之王(或污物之王),在《圣经》中,“Beel”被当作“万恶之首”。在小说里,蝇王不只是象征着丑恶的悬挂着的猪头,更代表的是人性最深层的黑暗面,是无法避免的劣根性。 那是发生在遥远的未来时代。在一次核战争中,一架飞机带着一群男孩从英国本土飞向南方疏散。飞机因遭到袭击而迫降在太平洋的一座荒无人烟的珊瑚小岛上。这群孩子暂时脱离了文明世界。飞机没有了,大人没有了,人类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文明世界危在旦夕。海岛上的环境很恶劣,对侥幸生存下来的孩子们构成威胁,然而――最大的危险竟然来自于这些原本天真烂漫的孩子自身。
《启蒙之旅》

《启蒙之旅》

《启蒙之旅》是《蝇王》作者威廉・戈尔丁巅峰之作,荣获1980年布克奖、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西方评论家眼中伟大的“寓言编撰家”,深刻探讨人性中的“恶之花”,无情挑破人类最后的道德遮羞布。“善”攀上奥林匹亚的峭壁,步履维艰;“恶”也一路蹀躞,走向地狱的魔殿! 1980年,小说《启蒙之旅》获得布克奖;1983年,戈尔丁因作品“具有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技巧,以及虚构故事的多样性与普遍性,阐述了今日世界人类的状况”,获诺贝尔文学奖;1988年,获封爵士;2008年,《泰晤士报》在“1945年以来最伟大的50位英国作家”名单中将戈尔丁名列为第三位。 在一艘从英国经赤道驶向新西兰的民用战舰上。船上乘客组成一个有代表性的小社会,诸如威权的船长、善感的牧师、势利的绅士、自由派画家,以及荡妇、孕妇、酒鬼等,在足以引发忧郁症的航程中上演人间戏剧。 埃德蒙・塔尔伯特,以撰写航海日志的方式讲述见闻。他是年轻的上流绅士,受过良好教育;此行去殖民地任职,受到其一位位高权重的爵爷的关照。船长安德森是后甲板“禁地”的暴君,作威作福,塔尔伯特向船长点明这层关系,后者有所忌惮,顿时收敛了威风。船长安德森厌恶牧师,以诡诈的手段虐待罗伯特・詹姆斯・科利,致使后者蒙羞而死。 在这幅色调灰暗的“世态画”中,上演了一则人性中无法回避的“道德寓言”:“恶”如何在“善”的妥协与默认下施行;人如何具有毁灭他人和自我的本能。

下载句子控App

随时随地发现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