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夫之
共收录47条的句子
点击下载 句子控App ,查看更多好句
TA的其他作品
《读四书大全说》
〖读四书大全说〗十卷。 明遗民王夫之(1619一1692)撰。成书于康熙四年(1665)。《四书大全》是明永乐年间由胡广等人奉敕编纂,它几乎包含了宋、元间程颐、朱熹派理学家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解说的全部内容。王氏是书按照《四书大全》原来的篇章次序,以读书札记的形式,借用其中某些命题,来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观点,批判宋明理学。论证“致知、格物亦有行”,批判了理学家“知先于行”,强调“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论语》),驳斥了宋儒“存天理,灭人欲”;认为“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孟子》),反对程朱“理能生气”的唯心论;提出“理当然而然,则成乎势矣”(《孟子》)的历史进化观点,否定理学家宣扬三代以家是“天理流行”,三代以后“人欲横流”的历史退化论思想。卷一《大学》,卷二、三《中庸》,卷四至卷七《论语》,卷八至卷十《孟子》。 有《船山遗书》本,1975年中华书局出版以金陵曾刻本为底本校点排印本。《尚书引义》
《尚书引义》是中国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的重要哲学、政论著作。共 6卷,凡50篇,篇间不相连属,各有独立论题。引申《古文尚书》中某些观点,借以发挥自己的思想。 全书从哲学与政治的关系上总结历代兴亡的教训,着重对玄学、佛教和宋明道学唯心主义进行批判,较集中地阐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理论。书中通过研讨天与人、已与物、能与所、心与事、明与诚、格物与致知、知与行以及名实、文质等诸对范畴,试图说明认识运动中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等的矛盾关系,并提出“心有两端之用,而必合于一致”作为普遍的思维模式,蕴含着朴素的辩证逻辑思想。本书阐明了“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等著名命题;既反对宿命论,又否定唯意志论,强调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能动性。此外,历史观上关于“理”、“势”相成、“即民以见天”的观点,人性论上关于“习与性成”、“已成可革”的观点,均属王夫之的哲学创见。 本书在总结明亡教训中,揭露了“迷以诬天、骄以玩人”的宗教神学与唯心主义的政治危害,并对明代弊政,诸如君主专制、刑罚苛酷等也进行了批判。本书某些观点未摆脱宋明道学的束缚,关于“人心”、“道心”的划分把封建道德意识先验化了,其知行观中所强调的“行”,仍局限于个人的道德践履。 《尚书引义》被收入金陵本《船山遗书》中。1962年中华书局以金陵《船山遗书》刻本为底本,参以别本,校勘出版,1976年重排印行。2009年新版。《思问录》
《思问录》的论著,分内外两篇,各1卷。内篇以论述哲学问题为主,外篇涉及天文、历数、乐律、医学等各种自然科学问题。本书内容与《张子正蒙注》互相启发。论证了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客观实有,对理气关系、道器关系等作了朴素唯物论的深刻阐述;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了所谓“无”不过是对“有”的否定说法,以“无”仅是相对于“有”而言的辩证理解,否定了唯心主义关于“以无为本”的本体虚构。强调认识必须从一般回到特殊,才能掌握具体真理。 书中驳斥邵雍的形而上学两分法,深化了朴素辩证法的矛盾观和发展观,从而表明任何对立统一,既不是“判然分而为二”,又不是“合两而以一为之纽”。书中运用“天地之化日新”的观点肯定自然史和人类史都是进化的,都是旧的消亡、新的诞生的过程。人类的历史有一个由野蛮走向文明的进化过程,而这一进化过程中还会出现曲折和倒退。《思问录》中的许多卓越创见,反映了王夫之对宋明道学的批判总结。《张子正蒙注》
《张子正蒙注》是王夫之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他通过为北宋张载的《正蒙》一书作注解的形式,继承和发展了张载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正蒙》是张载最主要的著作。他的哲学思想的精粹,具体表现在这部著作里。朱熹曾经给这书做过注解,名《正蒙解》,虽然也表示推崇,大部分却把他的理论歪曲了。后来做注的,明朝有高攀龙、陈伯达,清朝有李光地、冉觐祖、张伯行、王植等,都不及王夫之所注的精确。王夫之的这部《张子正蒙注》,不但充分阐明作者的思想,更进一步发展了张载哲学,而且对于原著上有些观点表示不同的见解,对于字句的错误也作了不少的校正。《张子正蒙注》曾于一九五六年九月出版,由古籍出版社据太平洋书店本排印。下载句子控App
随时随地发现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