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控

美好句子一键收藏,永不丢失!

当前位置:

句子控

作者

黄仁宇
黄仁宇
共收录53条的句子
简介:黄仁宇(英文名:Ray Huang,1918年-2000年1月8日),湖南长沙人,曾从戎于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期间的国民党军队,后赴美求学,密歇根大学历史博士,以历史学家、中国历史明史专家,“大历史观”(macro-history)的倡导者而为世人所知。著有《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畅销书。黄仁宇娶美国人盖儿(Gayle)为妻,并育有一子杰弗逊(Jefferson)。 黄仁宇先生是史学界的异数,致学于哈佛学派和剑桥学派之间。他的“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从而高瞻远瞩地考察中国历史的“大历史”观,在史学界影响深远。他的作品在不失史家谨严之基本原则下,同时又能让大众愿意去接受,使得了解历史不再被识为畏途、不再是几个历史学家斋中之物。按现代大史家钱穆先生之不知一国之史则不配作一国之国民以观之,则黄仁宇先生之欲树国民历史性格功不可没。从历史观点和著作风格来看,他继承了钱穆先生的特点:作一个真正的平民学者。 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强调背景和事件发生的众多原因的联系和因果关系。一个历史事件的出现,是经历无数先决条件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我们一般人也都知道事件发生是诸多原因积累的结果,但却无法去剖析,给出令人满意的认识方法。黄仁宇先生运用高超的逻辑技巧,用他独特的研究技巧和方法,为我们展示一个恍然大悟的必然结果是如何产生的。这一方法尤其在他的《万历十五年》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黄仁宇,凭在美国陆军指挥参谋学院所修的学分获密歇根大学的取录,攻读新闻系,1954年获学士,1957年获硕士。由于言语上的局限,黄仁宇其后转攻历史系,并于1964年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明代的漕运》),成为学者余英时于密歇根所指导的唯一博士生。曾先后在南伊利诺伊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任教,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1967年)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即现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1970年)。他曾参与英国剑桥大学冈维尔与凯斯学院(GonvilleandCaiusCollege)院长李约瑟博士主持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集体研究工作,亦参与了《明代名人传》和《剑桥中国史》的写作。因之他后来经常到台湾的大学演讲作学术交流,并曾在《亚洲周刊》撰写专栏。
查看更多

点击下载 句子控App ,查看更多好句

图标

TA的其他作品

《中国大历史》

《中国大历史》

该书是历史学家黄仁宇体现其“大历史观”的一部专著,它旁引了不少研究内容,分析中国历朝发展的问题,从欧洲的历史,以至经济学都有利用。 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作者倡导“大历史”(macro-history),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纳领,然后在与欧美史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国过去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而为一个现代国家,影响到10亿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许我们用寻常尺度衡量。 不以道德论史,不以考据为文,纵横捭阖梳理千年历史,三言两语点破王朝利弊,尺度拿捏之处尢见黄仁宇独到的史家眼光。 黄仁宇这部书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物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大历史之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进路,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在著作的意图上,首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和西欧与美国史有了互相比较的幅度与层次,”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可见,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即汤因比所说的文明类型,或斯宾格勒所说的文化形态)的状描,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这种历史著述,固然没有引经据典满篇考证那样的学理感,没有继承传统史学用以佐政或臧否人物的用途,但是却可以使我们免除习史的价值负累。因此,我们不必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历史“应当如是”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习史对历史“何以如是”的因果关系的好奇心。
《黄河青山》

《黄河青山》

《黄河青山》是规模宏大的回忆录,从作者早年的从军经历到壮年时期在美国打工、求学、无所不包;本书又是一部眼光非凡的“大历史”,检讨中国近代革命,统摄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进程;黄仁宇传递给我们他脱胎于悠久文化的壮阔史观,即使他对此文化不无批评之处。他的文字浅显明白,就算毫无背景的人也读得懂。也许正因为这样,美国大文豪厄卜代克才形容他的文笔仿佛具备卡夫卡的梦幻特质。 黄仁宇的回忆录共有36万字篇幅,自述生平经历与学术研究经验,并具小说叙述的技巧。全书定名为《黄河青山》(Yellow River and Blue Mountains);分为两大部分:“自己的浴室”、“我所付出的代价”;书前并有多幅珍贵的个人及历史照片。
《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是黄仁宇的一部明史研究专著。不仅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1587年的历史事件也是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换一个视角来解读历史,世界变得更立体。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当年,在明朝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其著作主旨在书中末段看出:“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这本书融会了黄仁宇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

下载句子控App

随时随地发现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