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珊・桑塔格的名言
共收录110条的句子
点击下载 句子控App ,查看更多好句
TA的其他作品
《反对阐释》
本书是苏珊・桑塔格著名的文集之一,是奠定其美国“现有的目光最敏锐的论文家”地位的成名作,评论的锋芒遍及欧美先锋文学、戏剧、电影,集中体现了“新知识分子”“反对阐释”与以“新感受力”重估整个文学、艺术的革命性姿态和实绩。 桑塔格以一种轻松的语调讽刺阐释泛滥的本质与根源,指出林林总总的阐释不过“是以修补的方式保留那些被认为太珍贵以至不可否弃的古老文本的极端策略。”不但没有再创造,反而使得原本就很贫瘠的世界变得更加的贫瘩。阐释中有误解,有重复,它是对作者本意的蒙蔽、侵犯还有掠夺。她以《沉默》为例,认为“这种方式的阐释暴露出阐释者对作品的不满(有意或无意的不满),希望以别的东西取代它。”桑塔格进一步指出,事实上,“阐释者并没有真的去除掉或重写文本,而是在改动它,但他不能承认自己在这么做。他宣称自已通过揭示文本的真实含义,只不过使文本变得可以理解罢了。不论阐释者对文本的改动有多大,他们都必定声称自己只是读出了本来就存在于文本中的那种意义。”她认为,造成这种单一阐释的根源是内容说,即“形式”与“内容”的划分.并指出,“内容说”本身在今天就是这种情况,无关内容说以前是怎样的,它在当今看来主要是一种妨碍,一种累赘,是一种精致的或不那么精致的庸论。”而且, “对内容说的过分强调带来了一个后果,即对阐释的持续不断、永无止境的投入。” 在剖析了阐释的本质之后,桑塔格将其主要的批评火力集中指向了那种极度简单化的对等式的“权威”阐释。她明确提出“如果我反对释义,我也不是这样反对释义本身,因为所有的思考都是某种释义。我实际上是反对简化的释义。我也反对花巧地把意念及名词调换作粗浅的对等。即,X其实是A,Y其实是B,z其实是c的替换。”显然,桑塔格其实不否认艺术作品是可以被描述或阐释的,只是应该是服务于原作而不是夺取他的位置。因此,她认为应更多关注艺术的形式,而不是其所谓的“内容”。与此相关,她还认为需要一套为形式配备的描述性的词汇,而不是规范性的词汇。由此,桑塔格提出“新感受力”的概念来倡导一种更加直接的,不加伪装的看待事物的方式,并主张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不是去理解和分析,而是去感觉。《重生:桑塔格日记和笔记》
《重生》是桑塔格日记的第一部分,截取的是1947―1963年桑塔格早年的生活片断。她曾在日记中写到,日记的功能之一就是被人偷看的,“让那些在日记中才能诚实相对的人”。写下这句话的时候,她偷看了哈丽雅特的日记,了解到哈丽雅特对她的评价草率,苛刻,充满恶意,这种来自爱人的想法让她很受伤。我们通过那些充满睿智的见解,深刻的洞见,咄咄逼人的气势的文化批评和论文中得到桑塔格的印象在这本日记中得到了颠覆性的印证。 本书是桑塔格日记首次公开出版,是一部宛如浓缩的欧美断代文化史的名人日记。《在土星的标志下》
暂无描述《关于他人的痛苦》
《关于他人的痛苦》是苏珊・桑塔格继《论摄影》之后又一本关于摄影的专著,也是她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这本书聚焦于战争摄影,探讨影像反映出的人的痛苦与观者之间的关系。惨不忍睹的影像尽管能唤起观者的悲悯之心,但人们的无能为力感更让这些在生活中无孔不入,又格格不入的影像显得多余而荒诞。若不经思考而直接相信影像之内容,我们的道德判断力只会愈来愈弱。桑塔格以纯文字书写影像,为观者提供思考空间以正视“他人的痛苦”。《同时》
《同时》是桑坦格的“最后一部”随笔集,她的“最后一本书”。书名取自苏珊・桑坦最后一次演说的标题。 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夹叙夹论的方式详细介绍现代欧洲文学种几部被忽略的杰作。第二部分是时事评论。由于桑塔格写作这些评论文章的期间,正是美国外交政策急转弯和世界局势动荡的时期,作者当时对局势的尖锐评估和对布什政府的猛烈抨击现在回顾起来是极具预见性的,而对阿布格莱布监狱囚犯事件的犀利剖析并不只是局限于事件本身,而是秉承作者两部有关摄影专著(《论摄影》和《关于他人的痛苦》)的洞察力、对美国暴力文化提出严厉的批判。但更重要的还不是她简介的准确,而是她在恶劣环境中对知识分子的独立性的坚守。第三部分是演说稿,这些讲稿是桑塔格一生写作与行动的融通、是随笔家,小说家、公共知识分子、行动主义者这些是她从一开始就具备但常常泾渭分明的角色的重叠、浸透和深化。可以说,她的一生在理论上赞扬的、在实践中都做到了:她以她那“内省的能量、热情的求知、自我牺牲的准则和巨大的希望”、以她“从一生深刻而漫长地接触美学所获得的智慧”、以她的“勇气与抵抗”、以她的“道德考量”、而最终使她成为了了“自己的仰慕者”。下载句子控App
随时随地发现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