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浩(1106年-1194年),字直翁,号真隐居士,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南宋四贤相之一。
史浩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年仅十岁的史浩以童子科登第,被任命为建康府学教授。此后历任国子监主簿、太学博士等职。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史浩以右正言兼侍讲的身份入朝,开始参与政治事务。他主张抗金,反对议和,深得宋高宗的信任。宋孝宗即位后,史浩升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在任期间,他整顿吏治,选拔贤能,提倡节俭,使国家政治趋于稳定。
宋孝宗在位期间,史浩曾两次出任宰相,前后共执政长达二十年。他在政治上主张抗金,支持北伐,与虞允文等人共同策划了著名的“隆兴北伐”。虽然北伐最终失败,但史浩的政治才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史浩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词歌赋造诣深厚,被誉为“词坛宗匠”。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既有抒发个人情怀的婉约之作,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豪放之作。其中,《满江红·怀寒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词作尤为脍炙人口。
史浩晚年辞官回乡,隐居故里,潜心著述。他一生著作颇丰,有《真隐居士文集》、《真隐居士诗集》等传世。
总的来说,史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在南宋时期为国家政治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