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祖禹(976年-1030年),字淳甫,又字梦得,成都府双流县(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
范祖禹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进士。历任著作佐郎、秘书省校书郎、著作郎、国子监直讲等职。他学识渊博,尤精于历史,曾参与编修《资治通鉴》,负责撰写唐代部分。在政治上,范祖禹主张改革,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宋仁宗时期,范祖禹任右正言、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他在任期间,多次上疏谏言,直言不讳,对时政弊端提出批评和建议。如他曾建议皇帝“亲贤臣,远小人”,以保持朝政清明;又曾劝谏皇帝不要过分宠信宦官,以免祸乱朝纲。
范祖禹为人正直,不畏权贵。他曾与宰相吕夷简发生冲突,因坚持原则而被贬为光禄寺丞。后来,他又因弹劾权臣王钦若而遭贬谪。尽管如此,范祖禹始终坚守道义,不为权势所动。
范祖禹一生著述颇丰,除参与编修《资治通鉴》外,还有《唐鉴》、《五代史》等著作传世。他的文才横溢,诗词歌赋皆佳,被誉为“蜀中才子”。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0年),范祖禹病逝,享年五十四岁。死后追赠尚书礼部侍郎,谥号“文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