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说之(1059年-1129年),字以道,号景迂,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他是北宋末南宋初的一位著名文人、学者和官员。
晁说之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晁仲衍曾任尚书都官员外郎,其兄晁补之为著名文学家。他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年轻时即以文才闻名于世。
宋哲宗元祐年间,晁说之考中进士,历任州县官职。他在任期间,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后因与权臣蔡京不和,被贬为地方官。
宋徽宗时期,晁说之被召回朝廷,历任秘书省校书郎、著作佐郎等职。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直言敢谏,多次上疏批评时政。然而,由于当时朝政腐败,他的建议并未得到采纳。
靖康之难后,晁说之随宋室南渡,继续担任官员。他在南宋初期,积极支持抗金斗争,主张恢复中原,收复失地。然而,由于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他的主张并未得到重视。
晚年,晁说之辞官回乡,专心著述。他一生著述颇丰,有《景迂生集》、《嵩山文集》等传世。此外,他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尤擅行书和草书,作品流传至今。
1129年,晁说之病逝于家中,享年71岁。他的一生,虽历经坎坷,但始终坚守道义,为国家和民族利益奋斗不息,成为后世敬仰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