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水调歌头

标题包含
水调歌头
当年五陵下,结客占春游。 红缨翠带,谈笑跋马水西头。 落日经过桃叶,不管插花归去,小袖挽人留。 换酒春壶碧,脱帽醉青楼。 楚云惊,陇水散,两漂流。 如今憔悴,天涯何处可消忧。 长揖飞鸿旧月。 不知今夕烟水,都照几人愁。 有泪看芳草,无路认西州。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朱敦儒(1081年-1159年),字希真,号岩壑,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他是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著名词人,河南洛阳人。 朱敦儒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才华横溢。他年轻时曾游学四方,与当时的文...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过去的五陵地区,我们结交了许多朋友,共同度过了美好的春日时光。 那时的我们,身披红缨翠带,骑在马上谈笑风生,漫步在水边。 太阳渐渐落下,我们还在桃叶那片地方逗留,嬉笑着插花,小袖轻揽着别人留下。 换上一壶美酒,摘掉帽子,尽情陶醉在青楼之中。 然而,终究难逃世事无常,离散就像那惊飞的楚云和分散的陇水,飘零在外。 现在憔悴的我们,遥在天边,何处才能消除这无尽的忧愁呢? 对着飞鸿,我深深的作了个揖,仿佛又看到昔日的明月。 不知道今天的烟波浩渺,映射出多少人的忧愁。 只有泪水洒满芳草,却再也无法回到过去的故地。
去完善
释义
《水调歌头》注释如下: 1. 五陵:原指西汉时期的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个皇帝的陵墓所在地,后来泛指豪贵之地。 2. 结客:结交友人。 3. 占春游:在春天出游。 4. 红缨翠带:红色的马缨和绿色的衣带,形容游人的华丽装扮。 5. 跋马:驰马。 6. 水西头:水流的西边。 7. 桃叶:代指苏州的风景名胜。 8. 插花:将花插在头上。 9. 小袖挽人留:用袖子轻轻地挽留对方。 10. 春壶碧:春天的酒杯。 11. 脱帽醉青楼:摘下帽子在青楼喝酒。 12. 楚云惊:形容战乱使人心惊。 13. 陇水散:指战乱的分散。 14. 两漂流:指自己与友人在战乱中分别。 15. 憔悴:形容生活困苦。 16. 飞鸿旧月:指过去美好的时光。 17. 烟水:烟雾笼罩的水面。 18. 西州:指洛阳,这里代指自己的故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是南宋诗人朱敦儒所作,以“水调歌头”为题,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往昔豪情壮志的回忆和对现实无奈的感慨。上片写当年五陵年少时的欢乐时光,下片则抒发了中年后的困厄与思乡之情。 首句“当年五陵下,结客占春游”描绘了少年时期在五陵地区相识、结友,享受春日出游的欢愉情景。随后两句“红缨翠带,谈笑跋马水西头”展现了英姿飒爽的姿态,让人感受到他们畅游于山水间的豪情壮志。紧接着,“落日经过桃叶,不管插花归去,小袖挽人留”则描写了他们喝酒游乐的生活场景,刻画了他们彼此之间深厚的友谊。 下片则是作者当前境遇的哀叹:“楚云惊,陇水散,两漂流。如今憔悴,天涯何处可消忧。”生活变迁、时事动荡使得他流离失所,作者痛苦地倾诉着昔日的豪情已消磨殆尽,感叹无所依托的忧伤之情。最后,作者挥别往事,想象眼前的江水映照着几家离愁,眼中所见皆是悲凉景象。而“有泪看芳草,无路认西州”更将思绪拉回故乡,却又无家可归的愁绪推向了高潮。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朱敦儒的《水调歌头》创作于南宋时期,时间是公元1165年前后。朱敦儒在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生活,期间经历了靖康之变、金兵南侵等重大历史事件。他的一生漂泊不定,曾两次出仕为官,后又辞官归隐。这种复杂的人生经历使得他的诗词充满了深沉的家国情怀和超脱的出世思想。 在这个时间段内,南宋政权刚建立不久,面临着北方金国的军事压力。宋高宗赵构南渡后,采取了妥协政策,以换取短暂的和平。然而,这种政策并未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同,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投身抗金事业,朱敦儒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官场与民间之间辗转,亲身感受到了国家的衰败和社会的动荡。 朱敦儒在《水调歌头》中以明月为象征,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这首词充分体现了作者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内心的矛盾冲突。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