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侍杨尚书待月南楼
羽扇风清夙霭收,元戎邀月上南楼。
卷回天外连宵雨,借与人间一夕秋。
六合扫清知有待,微云点缀故宜休。
阑干直北频搔首,何限关山笛里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羽毛扇子带来清风拂面,把早上的雾气都吹散了;军事将领邀请月亮一起登上南边的楼阁。天上翻卷而来的连绵雨水仿佛是天地之外的风景,给人间带来了秋天的气息。广阔的天地间,一切都变得清楚明白,宛如知道未来一定会有期待的事情发生。天空中飘过几朵淡淡的云彩,它们在悠闲地休息着。站在这个北边楼阁的栏杆前,我频频低头沉思;那无数的关卡和山丘之间,传来笛声中的无限忧愁。
去完善
释义
1. 羽扇:古代的羽毛扇,是贵官显示身份的一种仪仗。
2. 夙霭:清晨的雾气。
3. 元戎:古代指军队的主将,这里借指杨尚书。
4. 卷回:回旋;弯曲。
5. 天外:天空之外,形容高远的地方。
6. 连宵雨:整夜的雨。
7. 借与:给予;提供。
8. 一夕:一个晚上。
9. 六合:指上下东西南北四方及中央。
10. 扫清:扫除干净。
11. 微云:淡云。
12.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13. 宜休:应该停止。
14. 阑干:即栏杆。
15. 直北:正北方向。
16. 频搔首:多次挠头,表示忧虑、思考的样子。
17. 何限:无数。
18. 关山:关隘山川,泛指山川险阻。
19. 笛里愁:吹笛时表达出的忧愁情绪。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中秋节侍杨尚书待月南楼》中,作者程公许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通过对中秋夜赏月情景的描绘,表达出自己对国家局势的关注和忧虑。
首联“羽扇风清夙霭收,元戎邀月上南楼”以羽扇轻摇、风清雾散的画面描绘了待月南楼的情景,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夜晚景象。而元戎邀请月亮一同上南楼则表达了主人翁的热情好客和对月共赏的美好愿望。
颔联“卷回天外连宵雨,借与人间一夕秋”是此诗的一大亮点,不仅运用了对仗的手法,还揭示了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连夜大雨后天空放晴,就像天地特意为人们营造出中秋赏月的美好时光,而这一夜的晴朗又似将整个秋天的景色都浓缩在其中。
颈联“六合扫清知有待,微云点缀故宜休”则借景抒情,寓意着国家统一的进程仍在持续,而暂时的小挫折终究会过去。这里的“微云”或许代表了作者对国家现状的看法:虽然前途尚有诸多困难,但总的趋势仍是国家统一和发展。
尾联“阑干直北频搔首,何限关山笛里愁”描绘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情景,表达了对远方家乡的思念之情。其中“关山笛里愁”更是将这种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整体来看,这首诗歌既有对中秋节赏月场景的生动描绘,又有对国家形势的深刻洞察;既表现出了作者的才情横溢,又流露出其忧国忧民的胸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秋节侍杨尚书待月南楼》是南宋诗人程公许创作的一首应景诗。此诗约作于公元1257年,即南宋宝祐五年。在这个时期,程公许正担任杨尚书的幕僚,一起共度中秋佳节。
在这一年间,程公许作为文人墨客,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然而,当时正值南宋末年,国家局势动荡不安,外患频繁。尽管如此,程公许仍坚守儒士风骨,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他的诗词作品以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这首《中秋节侍杨尚书待月南楼》正是其中的佳作之一。
此外,宋朝的文化氛围十分浓厚,尤其在文学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们热衷于赏月、饮酒、赋诗,以此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程公许创作出了一系列应景之作,这首《中秋节侍杨尚书待月南楼》便是其中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