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再次相聚,在西窗下共剪烛花,细细诉说今夜我在巴山听雨时的思念之情呢?

去完善
释义
共剪西窗烛:指在西窗下一起修剪蜡烛的灯芯,象征着亲密的相聚时光;却话:回过头来再谈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问答的形式开始,通过“君问归期”一句点明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首句中“未有期”三字透露出无奈与惆怅,而紧接着描绘的“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景象,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氛围。第二联巧妙地转换时空,设想将来某一天两人重逢后温馨交谈的情景。“何当”二字引领读者进入一个美好的愿景,那里没有离别的痛苦,只有久别重逢后的喜悦与倾诉。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展现了现实中的孤寂与期盼,又寄托了对未来幸福时刻的憧憬,充分体现了李商隐诗歌含蓄蕴藉的艺术特色。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在公元846年左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个时期,唐朝的繁荣已经逐渐衰退,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加剧。李商隐一生漂泊,仕宦不显,虽才学出众,却受尽排挤和诽谤,使他的生活充满了辛酸和坎坷。
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李商隐的心境显得尤为沉重。他常常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寄托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这首《夜雨寄北》正是他在异乡思亲之际,表达出对家乡亲人深深思念之情和渴望团聚的心愿。全诗借助于“巴山夜雨”这一自然现象,以朴素真挚的文字,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