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浴灵芝院访照律师 其一

标题包含
浴灵芝院访照律师 其一
领袖桑门水鉴中,杖藜人御石桥风。 虽然垢浄无寻处,谩濯游尘一点红。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黄裳(1919年-2012年),原名容鼎昌,字黄裳,笔名黄裳,山东益都人,中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 他于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冀中军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晋察...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领袖桑门":"桑门"是古印度佛教用词,指僧侣,"领袖"在这里指的是佛教的领导者或者地位较高的僧人。所以"领袖桑门"可以理解为寺院里的高僧或大师。 2. "水鉴中":"水鉴"是古代一种用水成像的设备,这里用来比喻清澈的水面,也代表了心灵之镜的意思。 3. "杖藜人御石桥风":“杖藜”是一种拐杖,是诗人自己以老者身份自喻。“御石桥风”则意味着诗人在风雨中的桥梁上行走,体现出一种坚韧的品质。 4. "虽然垢浄无寻处":这里的"垢浄"是指佛教信仰中达到的一种心灵洁净的状态,无法找到污点,意为心境纯净无暇。 5. "谩濯游尘一点红":"谩濯"是洗涤之意,诗人使用这个词语表示自己正在清洗心灵的尘埃。"游尘一点红"则指污垢被洗净后露出的一点红色,象征着精神世界的澄明。
去完善
赏析
首句“领袖桑门水鉴中”是诗人描绘其在水镜之中看见的僧侣形象,以领袖指代这位僧人,突显其地位的高尚和庄严肃穆。接着“杖藜人御石桥风”描述了诗人在风雨中过桥的形象,杖藜既是形容诗人的形象,又象征他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第三句“虽然垢浄无寻处”写出诗人理解僧侣生活的真实面貌,即使无法寻找垢净之分,但心中仍有一份坚守。最后一句“谩濯游尘一点红”,表明诗人意识到红尘俗世的无奈,但仍保持一份恬淡与从容。全诗通过禅师的生活刻画、自我剖析和对世俗的反思,展示了诗人深入理解佛法,超脱红尘的修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浴灵芝院访照律师 其一》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宋朝初期,大约在公元960年至1020年间。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北宋王朝的建立和发展阶段,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为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黄裳(970-1025年),字伯虎,福建福州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黄裳年轻时便展露出过人的才情,曾担任地方官吏,后因政绩卓著被选拔到中央任职。然而,由于他在官场上的正直不阿,多次遭到排挤和陷害,使得他的仕途颇为坎坷。尽管如此,黄裳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为民谋福祉。 在黄裳生活的时代,佛教在中国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许多文人士大夫深受佛学熏陶,热衷于参禅问道。黄裳也不例外,他对佛学有较深的研究,并与当时的一些高僧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探访寺院的过程中,黄裳写下了这首《浴灵芝院访照律师 其一》,表达了对佛学的敬仰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