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十三首 其二
达得人空法空,未称祖师家风。
体得全用全照,亦非衲僧要妙。
直须打破牢关,识取向上一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偈十三首·其二》是宋僧释法泰的诗作。以下是注释:
1. 达得人空法空:“达得”即达到某种境界;“人空”与“法空”都是佛教术语,表示从执着的境地中解脱出来,认识到万事万物的无常和虚幻。这句诗意味着要达到这种思想上的超脱并非易事。
2. 未称祖师家风:“未称”意为未达到;“祖师”是对禅宗传法者的尊称;“家风”指禅宗特有的教义传统和精神面貌。这句表达的是作者认为自己的理解尚未达到禅宗祖师的境界。
3. 体得全用全照:“体得”意为领悟到;“全用”和“全照”都表示彻底的理解和洞察。这句强调要在彻底理解和洞察事物的本质上下功夫。
4. 亦非衲僧要妙:“亦非”表示并非;“衲僧”是指参禅的僧人;“要妙”表示精髓或真谛。这句表明领悟到的东西并不是参禅的僧人所追求的真谛。
5. 直须打破牢关:“直须”表示必须;“牢关”比喻束缚心灵的障碍。这句强调要努力突破内心的束缚和障碍。
6. 识取向上一窍:“向上一窍”形容超越世俗的思想境界。这句鼓励要认识并追求超越世俗的思想境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偈十三首 其二》是宋末元初禅宗高僧释法泰所作的禅诗。在禅宗思想中,破除一切执着、彻底领悟“空”是修行的最高境界。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于顿悟真理的哲学观。
首句“达得人空法空”,意味着达到“人空”与“法空”的境界,即超脱人的有限存在和事物的相对性,达到彻底的解脱。然而这并未真正符合禅宗的精神,故称“未称祖师家风”。诗人在此暗示了真正的修行远不止于此。
次句“体得全用全照”,意为能体会并掌握禅宗的全知全能。这是通过修行所获得的洞见和智慧,但依然不是禅宗僧人追求的至高境界。此处“亦非衲僧要妙”则揭示了诗人进一步追求的意义。
最后两句“直须打破牢关,识取向上一窍”,诗人明确提出了他的观点:真正的修行者需要打破各种束缚和狭隘思维,以敏锐的洞察力去把握最本质、最上层的禅宗真义。这里,诗人传达了禅宗追求的打破执着、直悟本心的精神内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十三首 其二》是唐代诗僧释法泰的作品。这首诗的全文如下:“竹叶杯中万里秋,自倾綦帙契诸侯。金銮殿里谈玄理,一剑霜寒十四州。”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
首先,我们知道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朝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文学、艺术和科技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佛教在这个时期也非常兴盛,许多文人士大夫都热衷于参禅问道,追求心灵的解脱。释法泰作为一位诗僧,他的诗歌充满了哲理和宗教意味。
其次,关于作者的人生际遇,我们知之甚少。但从他的诗歌来看,他可能是一位云游四方的僧人,接触过各种各样的人,包括王公贵族和普通百姓。他在金銮殿里谈论玄理,显示出他的智慧和才学。
最后,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下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唐朝时期,中国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富足。与此同时,佛教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释法泰这样的诗僧才能创作出如此富有哲理和宗教意味的诗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