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五首 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假如他们当初早早离世,那么他们一生的真伪又有谁能分辨清楚呢?
去完善
释义
周公:西周初期政治家,曾辅佐成王,后遭流言中伤;王莽:西汉末年权臣,起初以谦逊姿态示人,最终篡位建立新朝。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开篇提出一个深刻的问题——如何判断事物的真伪,并给出答案: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首联点明主题,“不用钻龟与祝蓍”体现了作者对形式主义占卜方式的否定,强调理性思考的重要性。颔联以“试玉”和“辨材”作比喻,说明验证事物本质需要耐心与时间。颈联引入两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形成鲜明对比:周公虽贤却受诽谤,王莽虽伪却伪装至诚。尾联则进一步深化主旨,假设两人早逝,其善恶忠奸将永远无法揭示,从而凸显时间考验的必要性。
整首诗行文流畅,逻辑严谨,既具哲理深度又富文学感染力。诗人借古喻今,不仅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沉浮的豁达态度,也警示世人不要轻率下结论,应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这种超越时代的智慧,使得诗歌具有普遍而恒久的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当时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在经历了朝堂上的风波与人情冷暖后,诗人对世事的复杂、人心的难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诗是《放言五首》中的第三首,通过议论历史人物及事件,表达了作者对于识人辨真需要时间沉淀的哲理思考,也流露出他对自己境遇的感慨和对未来的隐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