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过三闾庙

标题包含
过三闾庙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戴叔伦(732年-789年),字幼公,一作次公,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生平事迹如下: 1. 早年经历:戴叔伦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年轻时就才华横溢,被誉为“神童”。然而,...查看更多
木子小哥
去完善

译文
湘江的流水永远也流不尽,屈原的哀怨为什么那么深沉?太阳落山了,秋风起来了,枫叶树林发出萧瑟的声音。
木子小哥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三闾庙:屈原曾做过三闾大夫,此处指的是祭祀屈原的庙宇。 2. 沅湘:指湖南的沅水和湘江,这里代指屈原投江之地。 3. 屈子:对屈原的尊称。 4. 怨何深:指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深厚。 5. 日暮:太阳落山之时,傍晚时分。 6. 秋风起:秋天的风开始吹起。 7. 萧萧:风声或落叶声。
木子小哥
去完善
赏析
《过三闾庙》是唐代诗人戴叔伦的一首五言律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追思。 首联“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以沅水和湘江的水比喻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意味着屈原的忠诚与忧国忧民的精神在历史长河中流淌不息。其中的“怨”字表现出了屈原所承受的冤屈与悲哀,使人感慨不已。 颔联“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通过描绘傍晚时分风起叶落的景象,表现出环境的凄凉和岁月的沧桑。这里的“秋风”象征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而“枫树林”则寓意着屈原人生的悲剧以及他对国家的忧虑和无奈。 全诗以自然景物为媒介,展现了诗人对屈原的敬仰与同情,以及对历史上忠良贤臣的哀怜与追念。
木子小哥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戴叔伦的《过三闾庙》作于唐代。这个时期,战乱频繁,朝政混乱,士人阶层普遍感到前途无望。而作者在个人生活上,也遭遇了种种不幸。他的家乡曾经被叛军占领,他的亲人离散,他的好友丧亡,这些人生变故,使他对国家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在这种背景下,他来到了三闾庙,有感于屈原的忠贞精神,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以屈原为榜样,对黑暗的现实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他用“独醒”来形容屈原的孤独和清醒,用“空山”来形容当时的世态炎凉,用“花落水流红”来表达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表现了诗人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国家、民族的忠诚。
木子小哥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