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河亭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广陵的花季,皇帝去东方巡游。他首先破除了昆伦山系的阻隔。
他的随从——一百二十名精锐卫士离开皇宫,三千名宫女上了皇家的大船。
鼓声如雷震动星空,旗帜飘扬在水面上好像日月的倒影。
四方的勇士们尊奉道义,汇集在皇帝的周围。这样的一座高楼,让人想起那个美丽的古楼。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汴河亭:古亭名,位于今江苏扬州附近。
2. 广陵:古代城市名,即今江苏扬州。
3. 昆仑:中国西部的一座山脉,这里代指中国的西部地区。
4. 一派:一条支流。
5. 百二禁兵:指皇帝的侍卫。
6. 象阙:皇宫前的装饰性建筑,这里指皇帝居住的宫殿。
7. 三千宫女:形容宫女众多,并非实数。
8. 龙舟:皇帝乘坐的船只。
9. 凝云鼓:一种乐器,声音激扬。
10. 拂浪旗:旗帜飘扬在水中,形容船只行进迅速。
11. 四海义师:指全国各地的起义军。
12. 有道:指皇帝有德,治理国家得当。
13. 迷楼:古代著名楼阁,这里指华丽的宫殿。
14. 景阳楼:古代楼阁名,这里与“迷楼”相对,表示皇帝曾经居住过的宫殿。

去完善
赏析
《汴河亭》是一首描绘隋炀帝巡游景象的诗歌,通过华丽的词藻展现了帝王东游的气派。首联以广陵花盛开为起点,象征皇帝巡视的盛大场面,同时也暗示了宫廷生活的繁华。接下来“先劈昆仑一派流”则是对大运河的描绘,它沟通了中国南北的水运,成为了古代中国重要的交通命脉。
颔联中“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进一步展现了皇家巡游的宏大规模。这一联将士兵和宫女的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象阙”即皇帝的宫殿,象征着权力的中心;而“龙舟”则是皇帝出行的重要工具,彰显着皇家气派。
颈联中的“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则以壮阔的视角描绘了运河上的盛况。在这两句诗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星汉灿烂、日月沉浮等意象,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景象。
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盛世之景的赞美。“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意味着在皇帝的英明统治下,四海之内皆服从于道义,国家的繁荣昌盛如同一座美丽的迷楼。同时,这也反映出诗人对统治者德治天下的期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汴河亭》是唐朝诗人许浑的一首描绘汴河风景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847年,正值唐朝晚期。在这个时期,唐朝的国力已经大不如前,社会矛盾激化,战乱频繁。
许浑的一生充满波折。他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后来成为唐宣宗的侍读学士。然而,他在官场上并不得意,多次被贬谪。在创作《汴河亭》时,许浑正身处汴河岸边,亲眼目睹了汴河的繁华景象和人民的苦难生活,心中感慨万分。
当时,汴河是唐朝的重要交通水道,也是南北物资交流的主要通道。但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破败的房屋、荒芜的土地和流民的景象。这使得许浑深感忧虑,他希望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