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赞
耳门圆照,日月两间。
悲愿洪深,衣被四海。
方便智慧,靡不圆融。
见闻觉知,无能障碍。
人间天上独优游,是则名为观自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听闻一切,洞察无碍;太阳与月亮之间,心生光明。
充满悲愿,惠及四方;生活辽阔,无边无际。
行事灵活,智能通达;无不融洽,通融无碍。
所观、所思、所知、所感,均无阻碍;无论人界或天界,自在徜徉。此即观自在(观世音)。
去完善
释义
1. 耳门:指观音菩萨聆听世间苦难的耳朵,这里借指观音菩萨的听世功能。
2. 圆照:佛教术语,圆满的智慧之光照耀。
3. 日月两间:指观音菩萨洞察宇宙万象的能力,犹如日月之光普照大地。
4. 悲愿:指观音菩萨救苦救难的宏大誓愿。
5. 洪深:形容观音菩萨誓愿的深厚广远。
6. 衣被四海:指观音菩萨的慈悲如衣服覆盖四方,施与一切众生。
7. 方便智慧:指观音菩萨以智慧和巧妙的方法教化众生。
8. 靡不圆融:指观音菩萨对万事万物的理解和领悟都达到圆满无碍的境界。
9. 见闻觉知:指观音菩萨对所有事物的感知和理解,无所不能,无所不知。
10. 无能障碍:指观音菩萨的智慧和力量,没有任何事物能够阻挡或妨碍。
11. 人间天上:指菩萨在世间和天界的自由往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
12. 观自在:这是观音菩萨的名号之一,意思是观世界而得自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观音赞》出自唐朝诗人释惟一之手,以赞美观音菩萨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观音菩萨的敬仰之情。首句“耳门圆照,日月两间”,描绘了观音菩萨的威仪,如日月般照耀众生,使人们得以领悟真理。接下来两句“悲愿洪深,衣被四海”,说明了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宏愿,遍及四海,庇佑众生。
紧接着的四句“方便智慧,靡不圆融。见闻觉知,无能障碍”,进一步揭示了观音菩萨的智慧和无所畏惧的精神。她以智慧和慈悲为手段,破除世间一切困扰和障碍,引导众生走向解脱之路。最后一句“人间天上独优游,是则名为观自在”,描述了观音菩萨超越人天的境界,自由自在地游走于天地之间,成就观自在之名。整首诗气势磅礴,充满了对观音菩萨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观音赞》是南宋诗人释惟一的一首描绘观音菩萨的赞美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60年左右,即南宋孝宗时期。这个时期,南宋政权已经稳固,文化艺术发展繁荣,佛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在这个时间段内,释惟一作为一位著名的僧人,他的人生经历丰富,对佛学有着深厚的理解。他曾游历各地,广泛接触民间生活,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深刻的社会内涵。此外,他还曾担任临安(今杭州)灵隐寺的住持,负责寺院的管理工作,这也使得他对观音菩萨的信仰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宋朝皇室对佛教的支持使得佛教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观音作为慈悲的象征,受到了广大民众的热烈崇拜。因此,释惟一在这首诗中通过对观音的赞美,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慈悲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