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王端赴朝

标题包含
送王端赴朝
君承明主意,日日上丹墀。 东阁论兵后,南宫草奏期。 人稀傍河处,槐暗入关时。 独遣吴州客,平陵结梦思。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您遵循着光明正大的意旨,每天出现在明亮的台阶前。 在朝堂讨论军事事务之后,又到南书房准备奏章的时候。 人们稀少地靠近河边居住,槐树的阴影投射在关隘之间。 只有派遣来自吴州的客人,前往平陵的梦想中寻找思念。
去完善
释义
1. 明主:贤明的君主,这里指代唐朝皇帝唐玄宗。 2. 日日:每天。 3. 丹墀:皇宫中的红色台阶,也指代朝廷。 4. 东阁:古代宫殿的东侧门楼,也指代尚书省。 5. 论兵:讨论军事事务。 6. 南宫:中国古代天宫的方位概念,指南方。这里指南书房或翰林院。 7. 草奏:指起草向皇帝的奏章。 8. 期:期待,期望。 9. 傍河:靠近河流的地方。 10. 入关:进入关中地区,这里指离开故乡去往京城。 11. 独遣:独自派遣。 12. 吴州:江苏苏州一带的古称。 13. 平陵:古县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嘉祐写给即将启程的友人王端的赠别诗。诗中抒发了作者对于友人的敬仰之情,并描绘了离别时的情境与情感。诗歌的主题以友情为主,同时体现了诗人在送别过程中的感慨以及对未来命运的担忧。 首句“君承明主意”表达出诗人对王端才学和品行的赞美,认为他具备很高的政治素养和才能。接下来的“日日上丹墀”则描述了王端作为朝廷官员,每天都要去皇宫奏事的场景。第二联“东阁论兵后,南宫草奏期”意味着王端在军事和内政两方面都很有见地,既有治军之道,也有治国之策。 第三联“人稀傍河处,槐暗入关时”描绘了离别之际的环境氛围:人烟稀少的小河边,槐树下昏暗的光线,营造出一种深沉、忧伤的氛围,凸显了离别的伤感。第四联“独遣吴州客,平陵结梦思”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期待两人在梦中相聚,诉说思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王端赴朝》是唐代诗人李嘉祐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55年,当时唐朝正处于“开元盛世”向“安史之乱”的过渡时期。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然而,随着皇帝对权力的过度集中和宠信宦官,政治逐渐腐化,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此外,这一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士人阶层得到了重视和发展,许多文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在这一背景下,诗人李嘉祐作为一位有才华的文人,也渴望能够施展抱负,为国家做出贡献。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担任过几任地方官员,却始终没有进入中央朝廷。这使得他对那些能够参加朝政的人才充满敬意和羡慕。 在公元755年,得知朋友王端即将前往长安参加朝政时,李嘉祐感慨万分,挥毫写下了这首《送王端赴朝》,表达了对自己仕途坎坷的无奈和对朋友的祝福与期许。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