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寄吴磻十韵
莫问终休否,林中事已成。盘餐怜火种,岁计付刀耕。
掬水皆花气,听松似雨声。书空翘足卧,避险侧身行。
果傍闲轩落,蒲连湿岸生。禅生知见理,妻子笑无名。
更拟教诗苦,何曾待酒清。石溪鱼不大,月树鹊多惊。
砌下通樵路,窗间见县城。云山任重叠,难隔故交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不要问何时才能休息,山林中的事已经办成。食物取自火种,农事全凭刀耕。捧起的水里满是花香,听松树沙沙作响如同雨声。书空翘足而卧,侧身绕过险要前行。果实落在闲暇的房屋旁,蒲草长在水边。禅师明白其中奥义,妻子们笑话我默默无闻。期待教授诗歌的美好,并不等待饮酒变清。石溪的鱼不太大,月树上的鹊鸟经常受惊。台阶下的道路通向樵夫,窗户之间能看到县城。云和山峦重重叠叠,难以阻挡老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去完善
释义
1. 磻:这里指吴磻山,位于浙江杭州临安。
2. 盘餐:简单的饭食。
3. 刀耕:古代一种原始农业耕作方式,用刀在土地上砍伐草木,以种植庄稼。
4. 书空:用手指在空中写字。
5. 侧身行:形容小心翼翼地行走。
6. 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屋。
7. 禅生:佛教徒,僧人。
8. 知见理:佛教用语,表示理解和认知的道理。
9. 石溪:山间小溪。
10. 月树:月光下的树影。
11. 砌下:台阶下。
12. 樵路:砍柴的路。
13. 云山:云雾缭绕的山峰。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山林生活的古体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细节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吴磻在山中的生活场景和心境。
诗歌的开篇即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自然的敬意:“莫问终休否,林中事已成”,暗示诗人已完全适应了山林生活,无意追求名利,甘愿在此终老。接下来的诗句则详细描述了山中的日常生活:“盘餐怜火种,岁计付刀耕”,表现出简朴而自足的田园生活方式;“掬水皆花气,听松似雨声”,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山林的优美景致;“书空翘足卧,避险侧身行”,则展示了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山中景象:“果傍闲轩落,蒲连湿岸生”,展示了自然环境的和谐美好;“禅生知见理,妻子笑无名”,则表现了诗人的隐逸思想,以及对世俗名利的超脱态度。在诗的结尾部分,诗人表达了自己与友人在山林间的真挚友谊:“石溪鱼不大,月树鹊多惊。砌下通樵路,窗间见县城。云山任重叠,难隔故交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山中寄吴磻十韵》是唐朝诗人方干所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830年前后,正值唐朝中期,即所谓的“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的国力逐渐走向衰落,社会动荡不安,民生疾苦。
在这段时间里,方干作为一位诗人,他的人生际遇也比较坎坷。他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不得不放弃科举考试,转而投身诗坛,以诗文谋生。他在山间过着清苦的生活,但仍坚持诗歌创作,抒发自己的情怀。
这个时期的背景知识主要包括:唐朝的科举制度、文人墨客的风雅传统以及社会矛盾的激化。在这个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兴起,成为士人阶层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然而,由于社会动荡和阶级矛盾的加剧,许多士人选择隐居山林,逃避现实,寻求心灵的慰藉。这些因素都为方干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