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邙山
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
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惟闻松柏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北邙山上的坟墓排列有序,永恒不变地面对洛城。
城里的夜晚歌声和钟声此起彼伏,而山上只能听到松柏的声音。

去完善
释义
北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郊,是东汉至唐代的著名墓地。
列坟茔:一排排坟墓。
万古千秋:形容时间极长。
洛城:即洛阳城。
日夕:傍晚。
歌钟:指音乐。

去完善
赏析
《北邙山》是初唐诗人沈佺期的五言律诗,描绘了洛阳北邙山的景象。北邙山是中国古代皇家陵墓所在地,许多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的墓葬都在这里。这首诗以对比的手法,展现了城中的繁华与山上的寂静,表达了诗人对人世无常的感慨和对历史沧桑的叹惋。
首联“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描述了北邙山上的众多坟墓与繁华的洛阳城相对而立的景象。这里的“万古千秋”并非实指时间的长短,而是象征永恒不变的含义,表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历史感。
颔联“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惟闻松柏声”,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了城中的喧嚣与山上的宁静。其中,“歌钟起”指的是洛阳城里的喧闹之声,而“松柏声”则象征着北邙山的寂静。这种对比不仅突显了北邙山的孤独与寂寞,也反映出诗人对世事繁华的淡泊态度。
整首诗以简练的文字勾勒出一个鲜明的画面,通过对北邙山景物的描绘,揭示了人生短暂、繁华落寞的主题。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邙山》是初唐诗人沈佺期的作品。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659年前后,即唐朝贞观年间。此时正是唐朝国势强盛、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时,沈佺期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他曾因罪被贬谪到边疆,生活艰苦,经历了种种磨难。然而,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沧桑。因此,在这首诗中,他以北邙山为背景,表达了对生死无常的思考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此外,这个时期的社会政治背景也对沈佺期的创作产生了影响。当时,唐太宗李世民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使得文人墨客得以施展才华。在这样的背景下,沈佺期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担当。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