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一十七首
一二三四五六七,数目分明谁委悉。
李淳风与袁天罡,推尽先天算不出。
算得出,昨日五月尽,今朝六月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二三四五六七,数量分明明了然。
李淳风和袁天罡,预测极致仍有限。
能预测,昨天春去夏来,今天已是新开始。
去完善
释义
1. 李淳风:唐朝初期天文学家、数学家,曾参与制定“戊寅历”。
2. 袁天罡:唐朝著名天文、地理学家。
3. 五月尽:这里指农历五月的最后一天。
4. 六月一:这里指农历六月的起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偈颂一百一十七首》是由南宋诗人释绍昙创作的。诗歌以数字为主题,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在诗中,作者通过描述李淳风和袁天罡两位古代著名占卜家的智慧,以及他们对未来的预测能力,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神秘性。
“一二三四五六七”,这是整首诗的开篇,也是全诗的主题,表达了数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然而,即便数字如此重要,也无人能真正了解其背后的深意。这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隐喻,即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去理解世界,总有一些东西是无法把握的。
接下来的两句“李淳风与袁天罡,推尽先天算不出”,提到了这两位著名的占卜家。他们虽然能推算出未来的许多事情,却无法预知一切。这说明命运并非完全掌握在人类手中,而是有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神秘力量在操纵。
最后两句“算得出,昨日五月尽,今朝六月一”,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命运的不可预测性。昨天还是五月的最后一天,今天却已经进入了六月的第一天。这种变化是迅速而自然的,但我们也无法提前知道。正如我们的生活,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是突然的,我们无法预测,只能接受并适应。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颂一百一十七首》是宋代诗人释绍昙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宁静的山林间修行、参禅的情景,表达了作者超脱世俗纷扰、追求心灵安宁的心境。
创作时间:宋代(960-1279年),诗人释绍昙生活在南宋末年。
人生际遇:作为一位出家人,释绍昙早年即入佛门修行,他在山林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潜心研究佛法,并最终在禅宗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时代背景: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的文人墨客热衷于参禅悟道,许多著名的禅师和诗人都活跃在这个时代,他们的作品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释绍昙就是其中之一,他的诗作以其独特的禅宗韵味和哲理性的思考,成为了后世学者研究的重要资料。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