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次韵卢漕木芙蓉二首 其二

标题包含
次韵卢漕木芙蓉二首 其二
吹残池面旆中央,幻出台前艳粉光。 衣典欲催愁杜老,鬓霜难拒笑潘郎。 风来尚恐波生陆,暑退犹疑叶可觞。 拟种陶朱三百树,广文茅屋未应荒。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项安世,字平甫,号无庵居士,南宋著名学者、诗人。他生于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卒于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享年109岁。 项安世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池中央的旗子被风吹得七零八落,似乎在舞台上展现出一片妖娆的粉色光影。 衣服上的典故仿佛催动着忧愁,让杜甫老诗人伤怀,而白发却难挡潘岳的笑容。 微风吹过,还担心泛起涟漪;夏日渐退,却还是怀疑叶子是否可以用来畅饮。 我想要种植三百棵桃树,那广文的茅屋不会变得荒凉吧。
去完善
释义
1. “次韵”:指依照所给诗韵的和诗。 2. “卢漕”:本诗作者的朋友,生平不详。 3. “木芙蓉”:一种花卉,又称“木莲”、“地芙蓉”。 4. “吹残池面旆中央”:意为晚风吹拂过池塘水面,使得水中的荷花(木芙蓉的别名)摇曳生姿。 5. “台前”:此处指代具体的地点,具体位置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6. “衣典欲催愁杜老”:这里用杜甫做比,表示忧愁情绪渐浓。 7. “鬓霜难拒笑潘郎”:用潘岳作比,表达诗人虽然两鬓斑白,却仍保持乐观的心态。 8. “风来尚恐波生陆”:描述在风中行走时,担心产生波折(即担忧麻烦和困扰)。 9. “暑退犹疑叶可觞”:比喻尽管炎炎夏日已过,仍然珍惜时光,期望有所作为。 10. “拟种陶朱三百树”:借用范蠡(字陶朱)治理三吴的故事,表示要努力耕耘,实现理想。 11. “广文茅屋未应荒”:表明即使生活贫困,也不会放弃对知识的追求。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木芙蓉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木芙蓉的美丽和生命力。诗的开头,“吹残池面旆中央”,描述了风吹过池塘,使水面泛起涟漪的景象。接着,“幻出台前艳粉光”,则描绘了木芙蓉在阳光下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接下来的两句,“衣典欲催愁杜老,鬓霜难拒笑潘郎”,诗人以杜甫和潘岳自比,表达了自己虽年老但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接着的“风来尚恐波生陆,暑退犹疑叶可觞”,则是通过比喻的方式,表达了木芙蓉在风雨中依然坚韧生长的精神品质。 最后两句,“拟种陶朱三百树,广文茅屋未应荒”,诗人表达了自己想要种植木芙蓉的心愿,以及希望通过这些美丽的树木,让广文茅屋焕发生机。这首诗通过对木芙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卢漕木芙蓉二首 其二》是南宋诗人项安世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时期(1127-1279年),这个时期正值宋金对峙,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个时期,项安世本人也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他生于书香门第,年轻时便才华横溢,但科考之路并不顺利,屡试不第。直到晚年才终于进士及第,进入官场。然而好景不长,他在官场上受到排挤,被迫辞官回乡。这一系列的挫折使他更加珍视自然美景,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诗篇。 同时期,南宋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相对繁荣的时期。尽管北方领土丧失,但南方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这个时期的文人墨客以诗词歌赋为媒介,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赞美祖国山河之美。项安世的这首《次韵卢漕木芙蓉二首 其二》正是这一时代的产物,表达了诗人对美好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